2025-07-03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文化] | 热度[ 0]
八步沙林场是国营还是私营八步沙林场最初是由六位农民自发组织的治沙团队,后来逐步发展成为集体所有制林场。1981年,面对日益严重的沙漠化问题,古浪县土门镇的六位普通农民——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和张润元,自发组建了八步沙集体林场。他们以联户承包的形式,开始了治沙造林的壮举。这个林场既不是纯粹的国营单位,也不是完全的私营企业,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林场的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
八步沙林场最初是由六位农民自发组织的治沙团队,后来逐步发展成为集体所有制林场。1981年,面对日益严重的沙漠化问题,古浪县土门镇的六位普通农民——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和张润元,自发组建了八步沙集体林场。他们以联户承包的形式,开始了治沙造林的壮举。
这个林场既不是纯粹的国营单位,也不是完全的私营企业,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林场的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则由六老汉及其后代继承。这种模式既保证了治沙事业的公益性,又激发了参与者的积极性。八步沙林场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的大型林场,但仍然保持着集体所有的性质。
2021年上映的电影八步沙正是以这六位老汉的真实事迹为原型创作的。影片生动再现了他们与风沙抗争的感人故事。电影中,我们看到六位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老汉,面对茫茫沙海,立下"治不住沙,就让沙子把我们埋了"的誓言。
影片中最感人的场景之一,是六老汉背着干粮、扛着铁锹,在沙漠中艰难前行的画面。他们用最原始的方法——麦草方格固沙法,一寸一寸地收复被沙漠吞噬的土地。电影中郭老汉的原型就是现实中的郭朝明,他在临终前对儿子说:"治沙这事不能停,你得接着干。"这句话成为了三代人治沙精神的真实写照。
导演在创作时多次深入八步沙采风,与"六老汉"的后代们同吃同住,力求真实还原这段感人的治沙历程。电影上映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让更多人了解了这个发生在西北荒漠中的感人故事。
八步沙的故事完美诠释了意识能动性原理在实践中的伟大力量。面对"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的恶劣环境,六老汉没有屈服于自然,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了治沙奇迹。
他们首先在意识层面确立了"人进沙退"的坚定信念。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们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持续奋斗。在实践中,他们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治沙方法。从最初的单纯种树,到后来摸索出"麦草方格+灌木+乔木"的综合治沙模式,体现了意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三代治沙人的接力更彰显了意识的传承力量。第一代树立了信念,第二代改进了方法,第三代引入了科技。这种意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推动治沙实践不断取得新突破。八步沙的治沙经验已经在整个河西走廊推广,这正是意识能动性转化为实践成果的最好证明。
从1981年六老汉按下红手印承包治沙开始,到2019年第三代治沙人获得"时代楷模"称号,八步沙的三代治沙人已经持续奋斗了38年。这38年间,他们累计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育草37.6万亩,相当于再造了5个八步沙林场。
第一代"六老汉"从1981年到1990年代初期,用最原始的方法治理了4万多亩沙地。第二代治沙人从1990年代到2010年左右,引入更多科学方法,将治沙面积扩大到10万多亩。第三代治沙人则借助现代科技,使用无人机巡查、滴灌技术等,使治沙效率大大提高。
38年来,三代治沙人累计栽植各类沙生苗木4000多万株,修筑防风固沙林带近200公里。他们的坚持让古浪县的森林覆盖率从当年的不到7%提高到现在的15.4%,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生态奇迹。八步沙已经成为了全国闻名的治沙精神教育基地,每年吸引数万人前来参观学习。
站在八步沙的高处眺望,昔日的沙丘已经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林海。黄河水通过灌溉工程滋润着这片来之不易的绿洲,仿佛在诉说着三代治沙人的感人故事。他们的精神就像那些深深扎根在沙漠中的树木一样,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精选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