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与吴有训科教馆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2025-09-13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商业] | 热度[ 0]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思政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环节,正不断寻求创新与突破。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与吴有训科教馆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校馆合作迈入新阶段,更为思政教育的实践化、场景化提供了全新范本。这一合作,旨在通过深度融合科技、历史与文化资源,打造一个立体化、沉浸式的思政教育平台,让思政课“活”起来、“实”起来。背景与意义:为什么是“大思政课”

---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思政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环节,正不断寻求创新与突破。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与吴有训科教馆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校馆合作迈入新阶段,更为思政教育的实践化、场景化提供了全新范本。这一合作,旨在通过深度融合科技、历史与文化资源,打造一个立体化、沉浸式的思政教育平台,让思政课“活”起来、“实”起来。

背景与意义:为什么是“大思政课”?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与吴有训科教馆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1

“大思政课”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热词,强调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将思政教育延伸至社会实践中,通过真实场景和互动体验,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参与度。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作为一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的高校,一直致力于探索教育与现实的结合点。而吴有训科教馆作为江西省重要的科技与文化教育基地,拥有丰富的科技历史资源和创新展示平台,尤其是以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先生为代表的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恰恰为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素材。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与吴有训科教馆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2

此次合作,不仅是资源互补,更是教育理念的升级。通过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可以将课堂搬到科教馆,利用其展览、实验设施和历史文化,开展主题思政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吴有训先生的生平事迹展,感受科学家的爱国精神与创新追求;通过互动科技项目,理解科技发展与国家命运的关系。这种“场景+”的模式,让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书本和理论,而是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实践过程。

合作如何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

根据合作协议,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与吴有训科教馆将围绕多个层面展开深度合作。双方将共同开发一系列思政实践课程,涵盖“科技与爱国”“创新与责任”“历史与未来”等主题。这些课程将以科教馆的常设展览和特展为基础,结合专题讲座、互动工作坊、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理论的理解。

基地将设立“思政实践导师团”,由学校的思政教师和科教馆的讲解员、科技专家共同组成,负责课程设计和现场指导。导师团将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兴趣特点,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理工科学生可以重点参与科技伦理与创新精神的主题实践,而人文社科类学生则可以深入探讨科技史与社会发展的关联。

基地还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打造数字化思政体验区。学生可以通过VR设备“走进”历史场景,例如重温吴有训先生在抗战时期坚持科学研究的艰辛历程,从而更直观地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力量。这种科技+思政的模式,不仅贴合年轻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大大提升了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值得一提的是,合作还包括共建“思政实践成果展示平台”。学生完成的实践项目、调研报告或创意作品,将在科教馆进行定期展览,并面向公众开放。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也扩大了思政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让更多人看到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创新与活力。

社会反响:教育界与学生怎么看?

这一合作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教育专家认为,校馆合作共建思政实践基地,是推动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尝试。江西省教育厅相关人士表示,这种模式有效整合了社会资源,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为全省思政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学生们也对这一举措充满期待。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大一学生张同学说:“以前思政课总觉得有些抽象,但如果能到科教馆实地学习,通过互动和体验来理解爱国、创新这些概念,肯定会更有收获。”许多学生表示,这种实践式学习不仅能让思政课“接地气”,还能激发他们对科技和历史的兴趣,增强社会责任感。

吴有训科教馆馆长李女士在签约仪式上强调,科教馆不仅是展示科技成就的窗口,更是传承精神文化的平台。与高校合作,可以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到吴有训等科学家的故事,感悟他们的爱国情怀与科学精神,这对于培养新时代的青年非常有意义。

未来展望:思政教育的新路径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与吴有训科教馆的合作,为“大思政课”的实践探索开辟了新路径。双方计划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例如开展跨区域思政实践交流活动,邀请其他高校和学生参与;推动“思政+科技”研学项目,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领域,探讨科技发展中的伦理与社会责任问题。

基地还将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开发适合不同学段的思政实践课程,形成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链条。这不仅有助于思政教育的全程化、全覆盖,也能在青少年心中早早植下爱国、创新、责任的种子。

这一合作是思政教育与社会资源深度融合的典范。它证明,思政课不仅可以“说理”,还可以“体验”;不仅可以“听课”,还可以“动手”。在科技与文化交织的时代,这种创新模式无疑将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强大助力。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随着更多高校和教育机构加入类似探索,思政教育正逐步从“单一路径”走向“多元场景”,从“理论灌输”走向“实践感悟”。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与吴有训科教馆的这次合作,或许只是一个开始,但它已经为我们展示了思政教育的无限可能。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