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地下700米测“1个半参数”

2025-08-04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产业] | 热度[ 0]


科研团队深入地下700米,只为测量“1个半参数”---一支由地质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科研团队,深入地下700米的矿井,开展了一项看似简单却意义重大的实验——测量“1个半参数”。这一实验引发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甚至有人调侃:“为了1个半参数,值得跑那么深吗?”背后的科学意义却远超想象。实验背景:什么是“1个半参数”?“1个半参数”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数字,而是科研团队对地下特定环境中的关键物理量

科研团队深入地下700米,只为测量“1个半参数”

---

一支由地质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科研团队,深入地下700米的矿井,开展了一项看似简单却意义重大的实验——测量“1个半参数”。这一实验引发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甚至有人调侃:“为了1个半参数,值得跑那么深吗?”背后的科学意义却远超想象。

去地下700米测“1个半参数”-1

实验背景:什么是“1个半参数”?

去地下700米测“1个半参数”-2

“1个半参数”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数字,而是科研团队对地下特定环境中的关键物理量的简称。据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张教授介绍,这“1个半参数”包括:

1. 地下700米处的重力场微变化(完整参数);

去地下700米测“1个半参数”-3

2. 岩石应力分布的部分数据(“半个参数”,因测量难度高,仅能获取部分有效信息)。

这些数据对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震预测甚至未来深地资源开发至关重要。

为何要深入地下700米?

地表环境受人类活动、大气变化等因素干扰,难以获取纯粹的地球物理数据。而地下700米的环境相对稳定,能更准确地反映地球内部的真实状态。

“就像医生做CT扫描,越接近病灶,数据越精准。”张教授解释道,“地下700米相当于地球的‘浅层皮肤’,我们要从这里开始,逐步揭开地球深处的秘密。”

实验过程:挑战与突破

实验并非一帆风顺。科研团队面临诸多挑战:

- 极端环境:地下700米温度高达40℃,湿度接近饱和,设备易受潮损坏。

- 数据干扰:矿井机械振动、电磁噪声等都会影响测量精度。

- 安全风险:深井作业需严格防范塌方、瓦斯泄漏等意外。

为此,团队采用了高精度量子传感器和抗干扰算法,并联合矿业公司优化井下作业流程。经过72小时连续监测,最终成功获取了目标数据。

科学意义:不止于“1个半参数”

尽管实验名称听起来简单,但其影响深远:

1. 地震预测:地下应力变化是地震前兆的重要指标,精确数据可提升预警能力。

2. 深地开发:为未来地热能开采、地下实验室建设(如暗物质探测)提供基础数据。

3. 基础科研:验证地球物理模型,推动相关理论发展。

中国地震局研究员李博士评价:“这类‘小而精’的实验,往往是重大突破的起点。”

社会反响:从调侃到赞叹

实验初期,不少网友调侃:“1个半参数?是不是还有‘2个半’‘3个半’?”但随着科学意义的普及,舆论逐渐转向支持。科普博主“地质小咖”制作视频解析后,相关话题阅读量超500万,网友纷纷表示:“原来科学家在默默做这么酷的事!”

未来展望:向更深处进军

团队计划下一步将实验深度推进至1500米,并联合国际科研机构共享数据。张教授透露:“这‘1个半参数’只是开始,我们的目标是绘制地球深部的‘健康图谱’。”

---

科研的魅力往往藏于细节。一次地下700米的测量,看似微不足道,却可能为人类认识地球、防灾减灾打开新的大门。正如网友所言:“科学家的‘较真’,才是真正的‘深不可测’。”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