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团队开发人工多酶复合体理性设计工具

2025-06-17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手机] | 热度[ 0]


---引言我国科研团队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开发出全球首款人工多酶复合体理性设计工具,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atalysis。这一工具可精准调控多种酶的协同作用,显著提升生物催化效率,被业界称为实验室研发神器。值得注意的是,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医药、环保等领域,单次实验成本降低40%以上。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酶具有特异性,为什么串联酶又具有多种催化功能呢?传

---

引言

我国科研团队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开发出全球首款人工多酶复合体理性设计工具,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atalysis。这一工具可精准调控多种酶的协同作用,显著提升生物催化效率,被业界称为"实验室研发神器"。值得注意的是,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医药、环保等领域,单次实验成本降低40%以上。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我国科研团队开发人工多酶复合体理性设计工具-1

酶具有特异性,为什么串联酶又具有多种催化功能呢?

传统认知中,酶就像"分子剪刀",每种酶只能切割特定化学键。但自然界存在大量多酶复合体,比如酵母的脂肪酸合成酶就能连续完成7步反应。这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暗藏玄机。

科研团队负责人李教授用"流水线车间"作比喻:"单一酶是流水线上的工人,而多酶复合体是把工人按工序排布。我们设计的'分子胶水'(连接肽)能精确控制酶间距,让反应中间产物直接'手递手'传递。"实验数据显示,这种设计使甲醇转化效率提升3.2倍,副产物减少67%。

我国科研团队开发人工多酶复合体理性设计工具-2

更神奇的是,团队发现当酶间距小于5纳米时,还会产生"量子隧穿效应"——电子直接穿越能垒,这解释了为什么人工设计的四酶复合体催化速度比自由酶混合快11倍。目前该技术已申请28项国际专利。

Nature Catalysis:解析酵母表面展示多酶复合体结构与功能关系

Nature Catalysis最新刊发的论文中,团队首次公开了酵母表面多酶复合体的3D结构图谱。通过冷冻电镜技术,他们捕捉到酶分子像"变形金刚"一样动态组装的瞬间。

"就像乐高积木,每个酶模块有特定对接位点。"论文第一作者张博士展示了一组震撼数据:当葡萄糖氧化酶与过氧化氢酶以1:1比例组装时,产率比传统发酵提高4.8倍;而调整为2:1比例后,却能高效降解农药残留。这种"一器多用"特性,让审稿人直呼"重新定义了生物催化剂"。

目前,该技术已在上海某药厂试点,用于生产抗疟疾药物青蒿素。与传统工艺相比,反应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8小时,每年可节约成本超2000万元。厂方技术主管感叹:"这简直是分子版的'瑞士军刀'。"

高校、科研、研究所等实验室研发神器——切向流小型...

在浙江大学实验室,记者见到了传说中的"切向流小型多酶组装仪"。这个微波炉大小的银色箱子,正在自动完成传统需要3天的手工操作。

"过去配比多酶体系就像调鸡尾酒,全凭经验。"操作员小王演示时,仪器屏幕实时显示着pH值、温度等12项参数,"现在只要输入目标产物,AI会在5分钟内给出最优酶组合方案"。据测算,该设备使实验室研发周期平均缩短60%,某环保公司用它开发的塑料降解酶组合,已实现PET塑料24小时完全降解。

更令人惊喜的是其扩展性——通过更换模块,既能处理微升级的科研样品,也能适配工业级发酵罐。中科院微生物所已采购20台,预计年内将在全国50所高校部署。一位使用过的研究生笑着说:"以前做实验像开盲盒,现在终于有'导航仪'了。"

---

展望

随着该工具在CRISPR基因编辑、mRNA疫苗等领域的拓展应用,团队正与德国马普研究所合作开发下一代智能酶工厂。据透露,2024年将推出手机APP版本,让全球科研人员能云端共享酶组合数据库。这次突破不仅填补了我国在生物设计软件领域的空白,更可能引发新一轮绿色制造革命。正如Science评论所说:"当中国科学家开始制定游戏规则时,整个领域都要重新思考。"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