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反向抹零”抹去消费信任

2025-08-29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商业] | 热度[ 0]


问题老板,我刚买的菜总共是23块6,你怎么收我24块?在菜市场,张阿姨拿着刚称好的青菜,满脸疑惑地问道。摊主头也不抬地回了一句:四舍五入嘛,现在都是这么收的,6毛钱又不多。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全国各地的菜市场、超市、甚至连锁餐厅都在上演。消费者们渐渐发现,不知从何时起,反向抹零成了商家的潜规则——不是传统的抹零让利,而是反过来多收钱。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移动支付时代的一个新问题。过

问题

"老板,我刚买的菜总共是23块6,你怎么收我24块?"在菜市场,张阿姨拿着刚称好的青菜,满脸疑惑地问道。摊主头也不抬地回了一句:"四舍五入嘛,现在都是这么收的,6毛钱又不多。"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全国各地的菜市场、超市、甚至连锁餐厅都在上演。消费者们渐渐发现,不知从何时起,"反向抹零"成了商家的潜规则——不是传统的"抹零"让利,而是反过来多收钱。

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移动支付时代的一个新问题。过去使用现金时,商家往往会主动抹去零头,既方便找零又显得大方。但如今电子支付普及,理论上可以精确到分,为什么反而出现了"反向抹零"?记者调查发现,这既与技术便利有关,更与商家的侥幸心理密不可分。有的商家甚至理直气壮地说:"现在移动支付这么方便,几分几毛的消费者根本不会在意。"

但消费者真的不在意吗?李女士告诉记者,她最近在连锁超市购物时就遇到了这种情况:"标价19.99元的商品,结账时却显示20元。问收银员,对方说系统自动四舍五入。"更让她气愤的是,当她要求查看相关告示时,商家却拿不出任何明文规定。

莫让“反向抹零”抹去消费信任-1

这种"反向抹零"看似只是几分几毛的小事,却实实在在地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它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应当明码标价,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这种行为累积起来数额可观。以一个中型超市日均客流量2000人计算,如果每人被多收0.5元,一天就是1000元,一年就是36.5万元。

更严重的是,"反向抹零"正在悄然侵蚀着商业诚信的基石。当消费者发现自己被"暗地里"多收费时,产生的被欺骗感会严重影响对商家的信任。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单个商家的声誉,更会破坏整个市场的诚信环境。正如一位消费者所说:"这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而是商家对待消费者的态度问题。"

莫让“反向抹零”抹去消费信任-2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商家将"反向抹零"美其名曰"方便结算",但实际上移动支付完全能够实现分币级别的精准结算。技术不是问题,问题出在商家的经营理念上。部分商家存在"占小便宜"的心理,认为消费者不会为了几毛钱较真。但这种短视行为最终损害的将是商家自身的信誉和长远利益。

莫让“反向抹零”抹去消费信任-3

监管部门也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多地市场监管部门相继出手整治"反向抹零"行为。厦门市某餐饮店因多次"反向抹零"被处以2000元罚款;辽宁某超市也因类似行为被要求整改。这些案例表明,"反向抹零"不是商家可以随意为之的小事,而是涉嫌价格违法的行为。

对于消费者来说,遇到"反向抹零"时应该勇于说不。首先要保留好购物小票和支付记录,其次可以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消费者也要养成核对账单的习惯,不要因为金额小就放任不管。毕竟,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也是在促进商业环境的健康发展。

商家更应该认识到,诚信经营才是长久之计。一时的"小便宜"可能会带来长期的客源流失。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商家的诚信度往往成为消费者选择的重要依据。与其绞尽脑汁地"反向抹零",不如思考如何通过提升服务质量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说到底,"反向抹零"抹去的不仅是几毛钱,更是消费者对商家的信任。而信任一旦失去,想要重新建立就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在建设诚信社会的今天,每一个商家都应该珍惜消费者的信任,不要让"反向抹零"这样的小动作,抹杀了多年积累的商业信誉。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