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3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资讯] | 热度[ 0]
引言:在江西赣南的广袤土地上,脐橙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黄金果”。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一位老人的毕生奉献——袁守根。他用50多年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种好一棵树。从引种第一棵脐橙苗到带动整个赣南脐橙产业的崛起,袁守根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农业传奇,更是一位普通农民用坚持和智慧改变命运的生动写照。一、从“一棵树”到“万亩林”:赣南脐橙的引种之路1970年,袁守根还是一名普通的农技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
引言:
在江西赣南的广袤土地上,脐橙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黄金果”。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一位老人的毕生奉献——袁守根。他用50多年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种好一棵树。从引种第一棵脐橙苗到带动整个赣南脐橙产业的崛起,袁守根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农业传奇,更是一位普通农民用坚持和智慧改变命运的生动写照。
一、从“一棵树”到“万亩林”:赣南脐橙的引种之路
1970年,袁守根还是一名普通的农技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浙江黄岩发现了美国华盛顿脐橙,敏锐地意识到这种水果在赣南的种植潜力。当时,赣南山区土壤贫瘠,农民收入微薄,经济作物单一。袁守根大胆提出引种计划,尽管遭到质疑,他仍坚持带回156株脐橙苗,在信丰县安西镇试种。
最初的几年并不顺利。赣南的气候、土壤与脐橙原产地差异较大,树苗长势缓慢,甚至出现大面积病害。袁守根没有放弃,他白天蹲在果园记录数据,晚上翻阅农业书籍,逐步摸索出适合本地的栽培技术。经过5年努力,第一批脐橙终于挂果,果实品质甚至优于原产地。这一成功让当地农民看到了希望,脐橙种植逐渐推广开来。
二、技术创新:让脐橙成为“致富果”
随着种植面积扩大,袁守根发现,单纯扩大规模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上世纪80年代,赣南脐橙一度因品种退化、市场滞销陷入困境。袁守根带头成立科研小组,通过嫁接改良、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攻关,显著提升了果品质量和产量。他还首创“猪-沼-果”生态种植模式,利用沼气池废料施肥,既降低成本又提高果实甜度。
“种橙子不是靠天吃饭,而是靠科技吃饭。”袁守根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编写的赣南脐橙标准化生产手册成为果农的“圣经”,培训技术骨干超万人次。到2000年,赣南脐橙种植面积突破100万亩,带动30万农户脱贫,真正成为老区人民的“摇钱树”。
三、品牌崛起:从深山走向世界
进入21世纪,袁守根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他意识到,好产品还需要好品牌。2003年,他力推“赣南脐橙”地理标志认证,严格规范种植标准。为打开国际市场,70岁高龄的他亲自带队参加国际果蔬展览会,用一口“赣南普通话”向客商推介:“我们的橙子,甜过初恋!”
赣南脐橙不仅畅销全国,更出口到东南亚、中东等地,品牌价值达686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区域水果品牌榜首。而袁守根依然活跃在果园一线,80多岁仍坚持每月下田指导。他说:“我这辈子就做了一件事,但这件事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值了。”
四、一棵树的精神传承
袁守根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诠释了“一生择一事”的工匠精神。他的成功源于三个特质:远见(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预见脐橙产业潜力)、坚持(面对失败不言弃)、利他(始终以农民利益为先)。这种精神正在新一代“橙乡人”身上延续——他的徒弟中,有人利用电商年销脐橙超亿元,有人研发出深加工产品,让橙皮变废为宝。
在追求短平快的时代,袁守根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证明: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非凡。正如他手植的第一棵脐橙树,如今已亭亭如盖,荫庇一方。这棵“树”的传奇仍在生长,而它的根,早已深扎在赣南的红土地里,扎在无数因它而改变命运的人们心中。
(全文共1580字)
新闻亮点提炼:
- 数据见证:从156株树苗到200万亩产业,品牌价值686亿元
- 细节动人:“甜过初恋”的推销金句、80岁仍下田的背影
- 时代意义: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农人如何通过科技赋能产业
- 传播建议:可结合短视频展现果园丰收景象、老人口述历史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