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AI换脸诈骗 技术力量当有更大作为

2025-07-12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消费] | 热度[ 0]


AI换脸诈骗猖獗!技术反制能否成为“照妖镜”?---正文:AI换脸诈骗:当“眼见为实”不再可靠“我儿子被绑架了!对方发来他的视频,哭着喊救命!”2023年,北京一位母亲接到一通勒索电话,对方发来的视频中,“儿子”满脸是血,声音颤抖。她差点转账50万,幸好警方及时介入,发现视频是AI换脸伪造的。这不是孤例。近年来,AI换脸(Deepfake)技术门槛降低,诈骗分子利用其伪造名人代言、冒充亲友借钱,甚

AI换脸诈骗猖獗!技术反制能否成为“照妖镜”?

---

正文:

AI换脸诈骗:当“眼见为实”不再可靠

打击AI换脸诈骗 技术力量当有更大作为-1

“我儿子被绑架了!对方发来他的视频,哭着喊救命!”2023年,北京一位母亲接到一通勒索电话,对方发来的视频中,“儿子”满脸是血,声音颤抖。她差点转账50万,幸好警方及时介入,发现视频是AI换脸伪造的。

这不是孤例。近年来,AI换脸(Deepfake)技术门槛降低,诈骗分子利用其伪造名人代言、冒充亲友借钱,甚至合成不雅视频敲诈。据公安部数据,2023年全国AI换脸诈骗案同比激增300%,单笔最高损失超千万。

技术作恶的三大套路:

1. 冒充熟人诈骗:合成亲友声音和面容,以“紧急用钱”为由骗钱。

2. 伪造权威背书:假冒政府官员、企业高管发布虚假指令。

3. 色情敲诈勒索:将普通人照片合成不雅视频,威胁付费删除。

“AI换脸诈骗已形成黑色产业链,从技术工具售卖到赃款洗白,分工明确。”网络安全专家李岩透露。

---

技术反制:用AI打败AI

面对AI诈骗,单纯靠“提高警惕”远远不够。技术手段必须成为第一道防线。

1. 数字水印:给视频打上“身份证”

腾讯安全团队推出“AI生成标识”技术,能在AI合成的视频中嵌入隐形水印,如同“数字指纹”。警方只需扫描即可辨别真伪。

2. 声纹识别:一秒拆穿“假熟人”

蚂蚁集团研发的“防AI诈骗电话”系统,通过分析声纹频谱差异,能识别99%的AI合成语音。“真人说话有细微气息停顿,AI很难完美模仿。”技术负责人解释。

3. 区块链存证:让造假无处遁形

部分政务平台开始使用区块链记录重要视频,任何篡改都会留下痕迹。杭州互联网法院曾凭此技术,快速裁定一起AI换脸诽谤案。

---

社会共治:法律与技术需双拳出击

技术手段虽有效,但根治诈骗仍需多方合力:

- 平台责任:短视频、社交平台需加强AI审核。2023年,抖音封禁32万条涉嫌换脸诈骗视频。

- 法律震慑:我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已将AI换脸诈骗明确列为刑事犯罪,最高可判无期徒刑。

- 公众教育:公安部推出“三不”口诀:“不轻信、不转账、不慌张”,提醒民众遇到“熟人”视频先电话核实。

“未来AI诈骗可能更隐蔽,比如实时视频通话换脸。”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建华呼吁,“技术防御必须跑在犯罪前面。”

---

一场关乎信任的科技博弈

AI换脸技术本是中立的工具,但一旦被滥用,可能摧毁社会信任基础。在这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对抗中,技术公司、立法机构与公众缺一不可。

正如网友所言:“当AI能伪造一切,我们还能相信什么?”答案或许是:更先进的AI防御,更完善的法律,以及永远不松懈的警惕心。

(本文案例与数据均来自公开报道及权威机构统计)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