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6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科技] | 热度[ 0]
莫高窟壁画修复师:毫厘之间坚守匠心,千年瑰宝重焕新生---正文:在甘肃敦煌的茫茫戈壁中,莫高窟静立千年,被誉为“东方卢浮宫”。这里的壁画和雕塑承载着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但也因岁月侵蚀而日渐脆弱。有一群人默默守护着这些文化瑰宝——他们就是莫高窟的壁画修复师。在毫厘之间,他们用匠心与耐心,让千年艺术重焕生机。千年壁画,脆弱如纸莫高窟现存735个洞窟,壁画面积达4.5万平方米,彩塑2000余尊。风沙、湿
莫高窟壁画修复师:毫厘之间坚守匠心,千年瑰宝重焕新生
---
正文:
在甘肃敦煌的茫茫戈壁中,莫高窟静立千年,被誉为“东方卢浮宫”。这里的壁画和雕塑承载着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但也因岁月侵蚀而日渐脆弱。有一群人默默守护着这些文化瑰宝——他们就是莫高窟的壁画修复师。在毫厘之间,他们用匠心与耐心,让千年艺术重焕生机。
千年壁画,脆弱如纸
莫高窟现存735个洞窟,壁画面积达4.5万平方米,彩塑2000余尊。风沙、湿气、盐碱侵蚀以及历史上的盗掘破坏,让许多壁画面临剥落、褪色甚至消失的风险。
“有些壁画薄如蝉翼,轻轻一碰就可能碎裂。”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的一位修复师说。修复工作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更要有极致的耐心。有时,修复一小块壁画就需要数月甚至数年。
毫厘之间的“手术”
壁画修复是一项精细到极致的“手术”。修复师们使用的工具包括显微镜、特制毛笔、吸尘器甚至牙科器械。他们必须像医生一样,先“诊断”壁画的病害类型,再制定修复方案。
“修复不是‘补新’,而是‘延寿’。”一位资深修复师解释道,“我们要用最接近原始材料的方法,让壁画稳定下来,而不是改变它的历史痕迹。”
对于起甲(颜料层翘起)的壁画,修复师会先用注射器注入黏合剂,再用特制工具轻轻按压,让颜料层重新贴合。整个过程必须屏息凝神,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匠心传承,科技助力
莫高窟的修复工作已有80多年历史。早期的修复师靠经验和直觉,而如今,科技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新手段。
敦煌研究院引入了高光谱成像、3D扫描等技术,可以精准分析壁画的材质和病害。甚至,AI技术也被用于预测壁画的退化趋势,帮助修复师提前干预。
但技术再先进,最终仍依赖人的判断。“机器可以检测数据,但如何修复,还得靠经验和手感。”一位年轻修复师说。
坚守与挑战
修复师的工作环境并不轻松。洞窟内常年阴冷潮湿,夏天闷热,冬天严寒。为了保护壁画,他们常常要戴着口罩、头套,甚至不能大声说话,以免震动脆弱的颜料层。
“一天只能修复巴掌大的一块。”一位修复师笑着说,“但看到壁画重新稳定下来,那种成就感无法形容。”
修复师们也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这项工作需要极高的专业素养和耐心,但收入并不高,许多年轻人难以坚持。
社会反响:致敬“文化医生”
近年来,莫高窟修复师的故事逐渐被大众知晓,网友纷纷称他们为“文化医生”。
“他们是在和时间赛跑的人。”一位游客感叹道,“没有他们的坚守,我们可能再也看不到这些艺术瑰宝。”
敦煌研究院也通过数字化技术,让更多人了解莫高窟的保护工作。“数字敦煌”项目已将部分洞窟高清影像上传网络,供全球观众欣赏。
保护与传承并重
莫高窟的保护仍在继续。除了修复,研究人员还在探索如何减少游客对壁画的损害。通过限流、虚拟展示等方式,让文物“活”得更久。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修复过去,更是为未来保存历史。”敦煌研究院院长表示。
---
在莫高窟的幽暗洞窟中,修复师们用手中的工具,一点一滴地延续着千年的艺术生命。他们的工作或许不被大众熟知,但正是这份毫厘之间的坚守,让中华文明的火种得以传递。致敬这些默默无闻的“文化守护者”!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