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6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手机] | 热度[ 0]
让历史遗迹“活”在当下江苏唤醒千年遗址:考古+旅游打造“可触摸的历史”---江苏,这片承载着六朝烟雨、吴越风韵的土地,正通过大遗址保护工程,让沉睡千年的文明“开口说话”。从南京明孝陵的数字化复原到扬州唐城遗址的沉浸式夜游,考古不再只是“挖土”,而是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据统计,2022年江苏大遗址旅游接待量突破1200万人次,文创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67%。“我们不是在保护废墟,而是在重建历史现场。”
江苏唤醒千年遗址:考古+旅游打造“可触摸的历史”
---
江苏,这片承载着六朝烟雨、吴越风韵的土地,正通过大遗址保护工程,让沉睡千年的文明“开口说话”。从南京明孝陵的数字化复原到扬州唐城遗址的沉浸式夜游,考古不再只是“挖土”,而是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据统计,2022年江苏大遗址旅游接待量突破1200万人次,文创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67%。“我们不是在保护废墟,而是在重建历史现场。”一位参与项目的考古学家这样形容。
镇江这座“一眼看千年”的城市,早已是影视剧组的“心头好”。西津渡古街的青石板路,曾出现在金陵十三钗的镜头里,张艺谋团队为还原民国风貌,甚至专门修复了部分斑驳砖墙。而焦山碑林的摩崖石刻,则在鹤唳华亭中化身皇家书院,剧组为保护文物,全程采用无接触拍摄技术。
更让人意外的是,句容茅山景区因道教文化底蕴,成了仙侠剧的“隐形横店”。陈情令中蓝氏家训的取景地,正是茅山九霄万福宫的千年银杏树下。当地文旅局工作人员透露:“剧组来拍戏,得先上三天文物保护课。”这些取景地都设置了AR导览,游客扫码就能看到影视片段与实景重叠的奇妙画面。
“当有人说‘夏朝不存在’时,我们该做的不是争吵,而是用证据说话。”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孙庆伟教授在江苏大遗址论坛上的发言引发热议。他举例常州寺墩遗址最新发现的良渚文化玉琮,其工艺水准直接颠覆了“上古文明落后”的刻板印象。
孙教授特别提到江苏的实践:“像苏州草鞋山遗址的‘考古工地开放日’,让市民亲手清理出土陶片,这种参与感比一百篇论文更有说服力。”数据显示,江苏近三年公众考古活动参与人数翻了两番,甚至有中学生因体验考古而报考相关专业。正如孙教授所言:“怀疑精神可贵,但重建历史自信更重要。”
在云南文博会的江苏展区,一组“会说话”的雨花石让观众排队体验——通过AI识别,石头能讲述背后烈士的故事。这种技术正被用在江苏的红色遗址保护中,比如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的“全息战地沙盘”,游客可以用手势“指挥”虚拟部队重现黄桥战役。
更震撼的是南通大生纱厂遗址的5G+8K直播,百年纺织机在云端“复活”,上海某小学通过VR带学生上了一堂“穿越式劳动课”。项目负责人坦言:“年轻人对老照片无感,但会对能互动的历史上头。”目前,江苏已有37处红色遗址实现数字化改造,青少年参观占比从12%飙升至43%。
---
从镇江的影视IP到北大教授的“考古自信论”,再到红色文化的科技破圈,江苏的大遗址保护正在书写新的范式。正如一位网友的留言:“原来历史不是课本里的考点,而是能摸、能玩、能哭能笑的活故事。”据悉,江苏明年将推出“遗址认养”计划,让企业和个人也能成为文明的守护者。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当过去真正活在当下,未来自然有了根基。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