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NFC碰一下钱就没了” 隔空盗刷是真的吗?

2025-06-29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汽车] | 热度[ 0]


“手机NFC隔空盗刷?专家揭秘真相!”---正文:1. 事件背景:NFC支付便捷背后的隐忧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NFC(近场通信)功能因其便捷性成为许多手机用户的支付首选。只需将手机靠近POS机轻轻一碰,即可完成支付,省去了扫码、输入密码的繁琐步骤。近期网络上流传的“手机NFC碰一下钱就没了”的说法,却让不少用户感到恐慌。“隔空盗刷”真的存在吗?这是技术漏洞还是谣言?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手机NFC隔空盗刷?专家揭秘真相!”

---

“手机NFC碰一下钱就没了” 隔空盗刷是真的吗?-1

正文:

1. 事件背景:NFC支付便捷背后的隐忧

“手机NFC碰一下钱就没了” 隔空盗刷是真的吗?-2

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NFC(近场通信)功能因其便捷性成为许多手机用户的支付首选。只需将手机靠近POS机轻轻一碰,即可完成支付,省去了扫码、输入密码的繁琐步骤。近期网络上流传的“手机NFC碰一下钱就没了”的说法,却让不少用户感到恐慌。

“隔空盗刷”真的存在吗?这是技术漏洞还是谣言?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

2. 事件经过:用户遭遇“神秘扣款”

广州的刘女士向媒体反映,自己的手机在未进行任何操作的情况下,突然收到一条银行扣款通知,金额为200元。刘女士回忆称,当时手机放在包里,并未主动使用支付功能。她怀疑是NFC功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导致资金被盗刷。

类似案例并非个例。在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分享了类似的经历:“手机放在口袋里,突然收到扣款短信”“坐地铁时钱包里的卡被莫名刷了几十元”。这些事件迅速引发热议,NFC隔空盗刷的话题一度登上热搜。

---

3. 专家解读:技术可行但风险极低

针对用户的担忧,记者采访了多位网络安全专家和支付行业从业者。

(1)技术原理:NFC支付如何工作?

NFC是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通常有效距离在4厘米以内。支付时,手机或银行卡需要靠近POS机才能完成交易。理论上,如果设备距离过远,信号无法稳定传输,交易会失败。

(2)盗刷是否可能?

专家表示,从技术角度讲,确实存在“隔空盗刷”的可能性,但实际操作中难度极高。

- 距离限制:NFC的有效距离极短,不法分子需将POS机几乎贴到受害者的手机或银行卡上才能完成交易。

- 金额限制:小额免密支付通常有单笔限额(如1000元以下),且每日累计金额有限。

- 风险提示:银行和支付平台会监控异常交易,若发现可疑操作,会冻结账户或要求验证。

(3)真实案例多为“误会”

部分用户反映的“盗刷”事件,经调查后发现可能是以下原因:

- 手机误触:例如放在包里时,屏幕误点亮并启动了支付功能。

- 银行卡消磁或信息泄露:与NFC无关,而是传统磁条卡被复制。

- 诈骗短信:不法分子发送虚假扣款通知,诱导用户点击钓鱼链接。

---

4. 社会反响:用户如何防范?

尽管专家认为风险较低,但网友的担忧并未完全消除。社交媒体上,许多人分享了自己的“防盗刷妙招”:

- 关闭NFC功能:不用时直接禁用,需要时再开启。

- 使用RFID防盗钱包:可屏蔽信号,防止卡片被读取。

- 设置支付验证:开启指纹、人脸识别等二次验证。

支付平台和银行也纷纷回应:

- 支付宝:NFC支付需手机解锁后才能完成,不存在“隔空盗刷”。

- 银联:已升级风控系统,异常交易会实时拦截。

---

5. 事件后续:监管与技术进步

目前,相关部门已注意到这一现象,并计划加强监管:

- 推动“支付安全认证”:要求POS机厂商增加防窃听技术。

- 用户教育:普及NFC支付的安全知识,避免恐慌。

技术也在不断升级。部分手机厂商已推出“防误触”功能,确保支付必须手动确认。

---

6. 不必过度恐慌,但需保持警惕

“隔空盗刷”在技术上虽有可能,但实际发生的概率极低。用户无需因噎废食,完全禁用NFC功能,但应采取以下措施:

1. 定期检查银行卡交易记录。

2. 开启支付验证功能。

3. 避免将手机或银行卡与陌生设备近距离接触。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技术是把双刃剑,关键是用对地方。”在享受便捷的同时,多一分警惕,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

---

(全文约1500字)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