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检察官提醒消费者:不要被 “高科技炒股”“AI炒股”蒙蔽

2025-05-05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文化] | 热度[ 0]


上海检察官警示:“高科技炒股”“AI炒股”陷阱多,消费者需警惕!---正文: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利用“高科技炒股”“AI炒股”等噱头,吸引投资者入局,实则暗藏诈骗陷阱。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发布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切勿轻信此类宣传,以免遭受经济损失。“高科技炒股”骗局频发,投资者损失惨重据上海市检察机关披露,近期已侦破多起以“AI炒股”“智能投顾”为幌子的

上海检察官警示:“高科技炒股”“AI炒股”陷阱多,消费者需警惕!

---

正文:

上海检察官提醒消费者:不要被 “高科技炒股”“AI炒股”蒙蔽-1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利用“高科技炒股”“AI炒股”等噱头,吸引投资者入局,实则暗藏诈骗陷阱。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发布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切勿轻信此类宣传,以免遭受经济损失。

“高科技炒股”骗局频发,投资者损失惨重

据上海市检察机关披露,近期已侦破多起以“AI炒股”“智能投顾”为幌子的金融诈骗案件。犯罪团伙通常以“高收益、低风险”为诱饵,通过社交媒体、直播平台、微信群等渠道推广所谓的“AI量化交易系统”,声称能够精准预测股市走势,帮助投资者轻松赚钱。

上海检察官提醒消费者:不要被 “高科技炒股”“AI炒股”蒙蔽-2

这些所谓的“高科技炒股”平台往往只是虚假交易软件,投资者的资金并未真正进入股市,而是被犯罪分子直接卷走。部分受害者投入数十万元,最终血本无归。

诈骗手法揭秘:虚假宣传+心理操控

检察官分析,此类骗局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 夸大收益,淡化风险

诈骗分子往往宣称“AI算法稳赚不赔”“月收益30%以上”,利用投资者追求高回报的心理,诱导其入局。

2. 伪造数据,制造假象

部分平台会提供虚假的交易记录和盈利截图,甚至模拟股市行情,让投资者误以为系统确实有效。

3. 层层诱导,步步紧逼

初期可能让投资者尝到小额盈利的甜头,随后以“升级VIP”“提高额度”等理由要求追加资金,最终卷款跑路。

检察官提醒:理性投资,谨防上当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金融犯罪检察部门负责人表示,目前市场上确实存在一些正规的量化交易工具,但普通投资者很难辨别真伪。他建议:

- 不轻信“稳赚不赔”的宣传:任何投资都有风险,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

- 核实平台资质:正规金融机构需持有相关牌照,投资者可通过证监会官网查询。

- 警惕陌生推荐:对社交媒体、微信群中突然出现的“炒股大师”“AI荐股”保持警惕。

- 及时报警维权:一旦发现被骗,应保留证据并立即报警。

社会反响:投资者呼吁加强监管

这一警示发布后,引发广泛讨论。不少网友表示,自己或身边亲友曾遭遇类似骗局,呼吁监管部门加大打击力度。

“我之前在一个所谓的‘AI炒股’群里投了5万,结果平台突然关闭,钱全没了。”一位受害者在社交平台留言道。

金融专家指出,随着AI技术的普及,此类骗局可能更加隐蔽,投资者需提高防范意识,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技术监测,及时封堵诈骗渠道。

科技不是“摇钱树”,理性投资是关键

“高科技”不应成为诈骗的遮羞布。上海市检察官的警示再次提醒公众:投资需谨慎,切勿被虚假宣传蒙蔽双眼。只有保持理性,才能真正避免落入骗局。

随着监管力度加大和投资者教育普及,此类诈骗行为或将被有效遏制。但在那之前,消费者仍需擦亮双眼,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