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0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电商] | 热度[ 0]
韩俊:1.4万亿斤粮食目标有望实现,中国农业稳产底气何在?---正文: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1.4万亿斤左右的粮食产量目标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这一表态引发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全球粮食市场波动、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中国如何确保粮食稳产增产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1.4万亿斤目标:挑战与底气202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9万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而
韩俊:1.4万亿斤粮食目标有望实现,中国农业稳产底气何在?
---
正文: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1.4万亿斤左右的粮食产量目标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这一表态引发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全球粮食市场波动、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中国如何确保粮食稳产增产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
1.4万亿斤目标:挑战与底气
202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9万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而2024年的1.4万亿斤目标,意味着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再增产约100亿斤。这一目标看似艰巨,但韩俊强调,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坚实保障。
关键支撑因素包括:
1. 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23年,全国已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预计2024年将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耕地质量。
2. 种业振兴行动:国产优质种子覆盖率不断提高,如杂交水稻、耐盐碱小麦等新品种的推广,显著提高了单产潜力。
3. 农业科技赋能:无人机播种、智能灌溉、大数据监测等技术的普及,让农业生产更加精准高效。
4. 政策托底效应:最低收购价政策、农业补贴和保险等机制,稳定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稳产背后的隐忧:天气与市场波动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基础稳固,但挑战依然存在。2023年,华北、黄淮等主产区遭遇罕见“烂场雨”,导致夏粮收获受阻;国际粮价受地缘冲突、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持续波动,输入性风险增加。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少昆指出:“极端天气已成为粮食稳产的最大变量,必须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农民种粮收益偏低、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等问题,也可能影响长期产能。
社会反响:信心与期待并存
韩俊的表态引发广泛讨论。有网友表示:“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国家有规划,我们心里更踏实。”但也有声音认为,在耕地保护、农民增收等方面还需更多实质性举措。
河南种粮大户王建军告诉记者:“现在种地不像以前靠天吃饭,政策和技术帮了大忙,但化肥、柴油价格涨得快,希望补贴能再提高点。”
未来展望:如何走好“增产路”?
要实现1.4万亿斤目标,专家建议多管齐下:
- 强化灾害预警:完善气象和病虫害监测网络,推广抗灾品种。
- 优化种植结构:扩大大豆油料产能,减少进口依赖。
- 提高农民收益:通过深加工、品牌化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有钱赚。
农业农村部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1.4万亿斤,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粮食安全的底线。在全球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中国农业的稳产增产,既靠政策与科技,也离不开每一位农民的付出。正如韩俊所言:“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条件保障粮食供给。”但这条路,仍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本文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国家统计局公开报道)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