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致敬奋斗者 | 小焊条也能实现报国梦

2025-09-04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科技] | 热度[ 0]


清晨六点,天还没亮透,位于河北邯郸的某特种焊材厂车间里已经火花四溅。47岁的焊工李师傅戴着防护面罩,手中的焊枪喷吐着蓝色火焰,一根根银色的焊条在高温下熔化,将两块钢板严丝合缝地连接在一起。这可是用在深海钻井平台上的特种焊条,差一毫米都不行。李师傅摘下口罩,露出被弧光灼得黝黑的脸庞,我们生产的每一根焊条,都可能关系着国家重大工程的安全。在这个看似普通的焊接车间里,工人们正在书写着不平凡的报国

清晨六点,天还没亮透,位于河北邯郸的某特种焊材厂车间里已经火花四溅。47岁的焊工李师傅戴着防护面罩,手中的焊枪喷吐着蓝色火焰,一根根银色的焊条在高温下熔化,将两块钢板严丝合缝地连接在一起。

"这可是用在深海钻井平台上的特种焊条,差一毫米都不行。"李师傅摘下口罩,露出被弧光灼得黝黑的脸庞,"我们生产的每一根焊条,都可能关系着国家重大工程的安全。"

在这个看似普通的焊接车间里,工人们正在书写着不平凡的报国故事。

新春走基层·致敬奋斗者 | 小焊条也能实现报国梦-1

"小焊条"里藏着"大科技"

很多人不知道,一根小小的焊条,技术含量远超想象。从神州飞船到港珠澳大桥,从核电设备到高铁轨道,都离不开特种焊材的支撑。

"以前高端焊材都要靠进口,德国、日本的焊条一根就要上百元。"技术总监王工程师指着实验室里的检测设备说,"现在我们自主研发的焊条不仅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价格只有进口产品的一半。"

研发团队经过上千次试验,攻克了焊条涂层配方、金属成分配比等关键技术难题。最新研发的低温钢专用焊条,能在零下50度的极寒环境中保持性能稳定,成功应用于北极科考站建设项目。

匠心传承:焊花中的青春

26岁的小张是厂里最年轻的焊工技师。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坐办公室的工作机会,选择来到生产一线。"我爷爷是老焊工,参与过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制造。他说焊工是工业的'裁缝',国家的建设离不开我们。"

小张每天要在实训车间练习8个小时。"焊接是个手艺活,手要稳,心要静。"他展示了最近考取的国际焊工证书,"现在我能完成6G位置(全方位焊接)的考核,这是焊工的最高难度。"

厂里像小张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企业每年投入200多万元用于员工培训,与多所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为年轻人搭建成长平台。

数字化转型:老车间的智能升级

传统的焊接车间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数字化生产线上,机械臂精准地进行着焊条药皮涂覆作业,智能控制系统实时监测着烘烤温度、湿度等参数。

"每条生产线每小时能产出2000根焊条,质量稳定性大大提高。"生产厂长介绍说,"我们建立了全过程质量追溯系统,每根焊条都有'身份证',可以追踪到原材料批次和生产人员。"

更让人惊喜的是,工人们并没有被机器替代,而是转型成了设备管理员、工艺调试师等新岗位。老焊工李师傅现在负责带徒弟,把三十多年的经验编成培训教材,输入到智能系统中。

走向世界:中国焊条的出海记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工程建设现场,中国制造的焊条正在崭露头角。东南亚某跨海大桥项目工地上,中国焊工团队用自主研发的海水耐腐蚀焊条,解决了长期困扰工程的技术难题。

"国外客户最初对中国焊条有疑虑,我们就现场做对比试验。"国际业务部经理说,"当看到我们的焊条在盐雾试验箱里连续480小时不生锈,他们都竖起了大拇指。"

该企业的产品已出口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超过3亿元。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国际焊接博览会上,中国焊条首次设立了独立展区。

薪火相传:小焊条的大梦想

夜幕降临,车间里的焊花依然闪烁。实训教室里,20多名职校学生正在上夜课。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自农村家庭,通过学习焊接技术改变了命运。

"学好一门技术,同样能报效国家。"19岁的小王说,"我的目标是成为像师傅那样的焊接大师,将来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这些普通的劳动者,用手中的焊枪书写着不平凡的报国故事。一根根小小的焊条,串联起大国制造的坚实基础,熔铸着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在火花飞溅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制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些默默无闻的奋斗者,正用最朴实的方式,实现着最赤诚的报国梦。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