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7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手机] | 热度[ 0]
市场监管总局紧急提醒:特医婴食品使用不当或存风险,家长需警惕!---正文: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一则重要提示,呼吁消费者在使用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以下简称“特医婴食品”)时务必谨慎。这一提醒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尤其是家有婴幼儿的父母群体。特医婴食品作为针对特殊健康需求婴儿的专用产品,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市场监管总局的警示,无疑给家长们敲响了警钟。什么是特医婴食品?为何需要谨慎
市场监管总局紧急提醒:特医婴食品使用不当或存风险,家长需警惕!
---
正文: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一则重要提示,呼吁消费者在使用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以下简称“特医婴食品”)时务必谨慎。这一提醒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尤其是家有婴幼儿的父母群体。特医婴食品作为针对特殊健康需求婴儿的专用产品,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市场监管总局的警示,无疑给家长们敲响了警钟。
什么是特医婴食品?为何需要谨慎?
特医婴食品是为满足患有特殊疾病或医学状况的婴儿营养需求而设计的配方食品,例如针对乳糖不耐受、早产儿、过敏体质等特殊情况的婴儿。与普通婴儿奶粉不同,这类产品需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使用。近年来,部分家长因对产品功能认知不足,或轻信商家宣传,盲目购买和使用特医婴食品,导致潜在的健康风险。
市场监管总局在通报中指出,目前市场上存在部分企业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的行为,甚至有些产品未经过严格审批,擅自标注“特医”字样,存在安全隐患。个别家长因孩子出现轻微不适(如普通湿疹或消化不良),便自行选择特医食品,反而可能延误正规治疗或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
监管加强:严查违规产品,规范市场秩序
针对行业乱象,市场监管总局已加大执法力度,近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专项检查,重点查处虚假宣传、非法添加、标签不规范等问题。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全国共查处不合格特医婴食品案件120余起,下架违规产品超50批次,并对涉事企业依法处罚。
一位市场监管系统内部人士透露:“特医食品属于特殊膳食,其生产、销售必须符合国家严格标准。但目前部分商家利用家长焦虑心理,打着‘高端’‘专业’旗号高价售卖,甚至伪造检测报告,这种行为必须严厉打击。”
专家提醒:切勿自行判断,谨遵医嘱
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主任委员汪之顼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强调:“特医婴食品不是普通食品,更不是‘万能药’。家长若发现孩子存在喂养困难或健康问题,应首先就医,由专业医生评估是否需要使用特医食品,并严格按照医嘱选择合规产品。”
他举例说明,比如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深度水解或氨基酸配方奶粉,而非随意购买标榜“低敏”的普通产品。错误使用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加剧,甚至影响孩子长期生长发育。
家长困惑:如何辨别合规产品?
面对琳琅满目的婴配食品,许多家长表示难以区分普通奶粉与特医食品。市场监管总局建议消费者通过以下方式识别合规产品:
1. 查注册编号:合规特医食品包装上需标注“国食注字TY+编号”,可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查询真伪。
2. 看适用人群:产品标签应明确注明适用的特殊医学状况(如“苯丙酮尿症患儿适用”)。
3. 警惕夸大宣传:凡宣称“治疗”“替代母乳”“增强免疫力”等功效的,均属违规。
北京消费者李女士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之前孩子腹泻,母婴店店员推荐了一款‘防腹泻奶粉’,价格是普通奶粉的三倍。后来才知道,这根本不是特医食品,孩子喝了反而更严重。现在想想真是后怕!”
行业呼吁:加强科普,完善标准
此次事件也引发了对特医食品行业规范化的讨论。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联合医疗机构开展更多公益科普,帮助家长科学认知特医食品的用途。业内专家建议进一步细化产品分类标准,避免商家打“擦边球”。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电商平台已开始自查。某大型母婴电商负责人透露:“我们已下架了所有未提供特医资质的商品,并增设了‘医生咨询’入口,引导消费者理性购买。”
安全无小事,监管与教育需并行
市场监管总局的此次提示,不仅是对企业的警示,更是对全社会的一次健康教育。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容不得半点马虎,家长在选购食品时务必保持理性,切勿盲目跟风。正如网友评论所言:“孩子的身体不是试验田,安全比‘高端’更重要。”
随着监管持续收紧和消费者认知提升,特医婴食品市场有望走向更透明、更规范的发展轨道。但对于普通家庭而言,记住一个原则就够了:特殊食品,先问医生!
(本文部分案例来源于公开报道,消费者个人信息已做匿名处理。)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