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4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手机] | 热度[ 0]
---大余活用红色资源赋能学习教育,革命老区焕发新活力在江西省赣州市的大余县,一片曾经烽火连天的革命热土,如今正以创新的方式将红色基因融入现代教育体系。近年来,大余县深入挖掘本地丰富的红色资源,通过多元化、互动化的手段,将其转化为生动的学习教育素材,不仅让革命传统焕发新的生命力,更为当地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启迪。红色沃土:大余的深厚革命底蕴大余县作为革命
---
大余活用红色资源赋能学习教育,革命老区焕发新活力
在江西省赣州市的大余县,一片曾经烽火连天的革命热土,如今正以创新的方式将红色基因融入现代教育体系。近年来,大余县深入挖掘本地丰富的红色资源,通过多元化、互动化的手段,将其转化为生动的学习教育素材,不仅让革命传统焕发新的生命力,更为当地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启迪。
红色沃土:大余的深厚革命底蕴
大余县作为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遗产。这里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活动区域,留下了众多革命遗址和感人故事。大余县的梅岭三章革命旧址、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等,都是重要的历史见证。据统计,大余县现有红色遗址50余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余处。这些资源不仅是历史的缩影,更是宝贵的教育财富。
在过去,这些红色资源多以静态展示为主,缺乏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许多年轻人对革命历史感到陌生,红色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大余县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探索如何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真正赋能学习教育。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在数字化时代,如何让历史与教育无缝对接?大余县的实践或许提供了答案。
创新实践:红色资源与学习教育的深度融合
大余县的创新举措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课程开发、体验式学习和数字化应用。在课程开发上,大余县教育局联合党史研究室,将本地红色故事编入中小学教材。开发了大余红色记忆校本课程,涵盖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多个学科。课程中不仅讲述革命英雄事迹,还结合实地考察,让学生走出课堂,参观红色遗址。据大余县教育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县有超过2万名中小学生参与了这类红色主题课程,学生满意度高达95%。
体验式学习成为亮点。大余县打造了“红色研学基地”,推出模拟长征、角色扮演等活动。学生们可以穿上红军服装,重走部分长征路线,亲身体验革命岁月的艰辛。这种沉浸式学习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还培养了团队精神和爱国情怀。在大余县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每年举办“红色夏令营”,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参与。一位参与活动的学生表示:“以前觉得历史很遥远,但通过这种体验,我真正感受到了革命先辈的伟大。”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让红色资源跨越时空限制。大余县开发了“红色大余”APP,整合了虚拟现实(VR)导览、在线讲座和互动游戏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云参观”红色遗址,观看历史纪录片,甚至参与线上知识竞赛。据统计,该APP上线一年内,下载量超过10万次,日均活跃用户达5000人。这种创新不仅提升了红色教育的趣味性,还扩大了覆盖面,让更多偏远地区的学生受益。
社会反响:教育赋能带来的多重效益
大余县的实践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教育专家指出,这种红色资源赋能学习教育的模式,具有多重效益。它增强了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和爱国情感。根据大余县的一项调查,参与红色教育的学生中,85%表示对革命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70%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它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红色旅游与教育结合,吸引了更多游客,促进了大余县的乡村振兴。2023年,大余县红色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0%,创造了数百个就业岗位。
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大余县在推广初期面临资源整合难、资金不足等挑战。部分偏远学校的设备落后,难以开展数字化教学。为此,当地政府通过争取上级资金和社会合作,逐步解决了这些问题。大余县教育局局长李明(化名)表示:“我们坚持‘红色资源+教育’的理念,目的是让历史活起来,让教育更有温度。我们计划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尤其是面向农村地区。”
未来展望:红色资源赋能的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大余县的红色资源赋能学习教育有望成为全国典范。专家预测,这种模式可复制到其他革命老区,推动红色教育的普及化。大余县计划在2025年前,建成全国红色教育示范基地,并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开展红色文化研究。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红色教育或将更加个性化、智能化。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偏好,定制专属红色课程。
但挑战依然存在。如何保持红色教育的时代性,避免同质化,是大余县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随着年轻一代兴趣的多元化,红色教育需不断创新形式,例如融入动漫、短视频等元素。大余县已开始试点“红色微电影”项目,由学生自编自导革命故事,取得了良好反响。
大余县活用红色资源赋能学习教育的实践,不仅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更为教育创新提供了新思路。这是一个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历史与未来的对话。在新时代背景下,红色资源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激活教育活力的钥匙。大余县的经验证明,只要用心挖掘,红色基因就能成为滋养成长的沃土。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