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31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电商] | 热度[ 0]
写材料小故事40例在整理黄旭华院士生平事迹时,我们发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小故事。比如1958年,刚接到研制核潜艇任务时,黄旭华连核潜艇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只能从外国杂志上剪下一张模糊的照片作为参考。当时条件艰苦到什么程度?他们用秤称量设备,因为买不起天平;用算盘计算数据,因为计算机太贵。最令人动容的是,为了保密工作需要,黄旭华整整30年没回家乡。父亲去世时,他正在海上试验,没能见最后一面。母亲直到19
在整理黄旭华院士生平事迹时,我们发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小故事。比如1958年,刚接到研制核潜艇任务时,黄旭华连核潜艇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只能从外国杂志上剪下一张模糊的照片作为参考。当时条件艰苦到什么程度?他们用秤称量设备,因为买不起天平;用算盘计算数据,因为计算机太贵。
最令人动容的是,为了保密工作需要,黄旭华整整30年没回家乡。父亲去世时,他正在海上试验,没能见最后一面。母亲直到1987年才在文汇月刊上看到儿子的报道,才知道这个"不孝子"原来在为国家造核潜艇。这些点点滴滴,构成了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人最真实的工作写照。
在黄旭华的办公室里,至今还保留着一份特殊的"账本":上面记录着每次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这个小本子后来成为核潜艇部队的"教科书",里面记载的40多个典型案例,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潜艇人才。
2013年,89岁高龄的黄旭华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这样写道:"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这句话精准概括了黄旭华的一生。当时有记者问他获奖感受,老人只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做了一个科技工作者应该做的事。"
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黄旭华分享了一个细节:第一次深潜试验时,作为总设计师的他坚持亲自下潜。有人劝他:"你已经62岁了,不必冒这个险。"他回答说:"我是总师,不仅要为成功负责,更要为失败负责。"他成为世界上首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
这个真实故事后来被写进无数中小学生的作文里。有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黄爷爷教会我们,真正的英雄不需要镁光灯,他们像深海里的潜艇一样,默默守护着祖国的安宁。"这样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黄旭华精神在下一代心中的传承。
黄旭华的人生轨迹,堪称中国近代科技工作者的缩影。1926年生于广东汕尾的他,童年时目睹日寇轰炸,立志"科技报国"。1958年,面对西方严密技术封锁,他和团队白手起家,用算盘打出上万组数据,最终在1970年让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
与钱学森、邓稼先等"两弹一星"元勋一样,黄旭华代表着那个特殊年代知识分子的担当。他们放弃了国外优越条件,隐姓埋名几十年,用青春和热血铸就大国重器。黄旭华曾说:"这辈子没有虚度,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之一。当我们看到新型核潜艇游弋深海时,不该忘记黄旭华这代人的付出。正如军事专家所说:"他们用算盘打出来的不仅是数据,更是一个民族的尊严。"
黄旭华走了,但他留下的"深潜人生"精神永远激励着后来者。在告别仪式上,一位年轻军官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黄老,请您放心,您深爱的大海,有我们继续守护。"这或许是对这位"隐姓埋名人"最好的告慰。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