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团队在制氢新技术方面获最新研究

2025-03-29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商业] | 热度[ 0]


丁文江院士:固态储氢,前程在镁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江教授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镁基固态储氢技术将成为未来氢能产业的重要突破口。镁就像氢气的海绵,可以安全高效地储存大量氢气。丁院士形象地解释道。他的团队研发的新型镁基储氢材料,储氢密度达到7.6wt%,远超传统高压气态储氢方式。这一技术突破解决了氢能应用中的关键瓶颈问题。传统高压储氢罐不仅体积庞大,还存在安全隐患。而镁基固态储氢可以在常温常

丁文江院士:固态储氢,前程在"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江教授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镁基固态储氢技术将成为未来氢能产业的重要突破口。"镁就像氢气的'海绵',可以安全高效地储存大量氢气。"丁院士形象地解释道。他的团队研发的新型镁基储氢材料,储氢密度达到7.6wt%,远超传统高压气态储氢方式。

这一技术突破解决了氢能应用中的关键瓶颈问题。传统高压储氢罐不仅体积庞大,还存在安全隐患。而镁基固态储氢可以在常温常压下安全储存,使用时只需加热就能释放氢气。丁院士特别指出:"我国镁资源储量丰富,占全球70%以上,发展镁基储氢技术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目前,该技术已在上海、广东等地开展示范应用,预计3-5年内可实现规模化生产。这将极大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分布式能源等领域的商业化进程。业内专家认为,镁基储氢技术的成熟将改变全球氢能产业格局。

科研团队在制氢新技术方面获最新研究-1

湖南大学王双印教授团队,2023年成果精选!

湖南大学王双印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在2023年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开发的"水煮煤"制氢技术。这项技术通过特殊催化剂,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将煤炭转化为高纯度氢气,效率比传统方法提升40%以上。

科研团队在制氢新技术方面获最新研究-2

"我们的技术关键在于开发了一种新型复合催化剂。"王教授介绍道,"它能在200-300℃的'温和'条件下高效裂解煤分子,同时抑制副反应的发生。"这一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被集中捕获和封存,实现了相对清洁的煤炭利用。

团队的另一项重要成果是开发了高效光电催化分解水制氢系统。该系统利用太阳能直接驱动水分解,能量转换效率达到18.7%,创下同类技术的世界纪录。目前,这两项技术都已进入中试阶段,预计2025年前后可实现产业化应用。

科研团队在制氢新技术方面获最新研究-3

什么是水煮煤

"水煮煤"听起来像是一个烹饪术语,实则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煤制氢技术。与传统高温气化不同,这项技术是在水热条件下,通过催化剂作用将煤"煮"成氢气。整个过程就像用高压锅煮饭一样,只不过"食材"换成了煤炭。

技术团队将煤粉与水混合,加入特制催化剂,在200-300℃、5-10MPa的压力下反应。在这种"温和"条件下,煤的大分子结构被逐步解聚,最终转化为氢气和少量液态产物。与需要800℃以上高温的传统煤气化相比,"水煮煤"能耗降低约60%,二氧化碳排放减少50%以上。

"这项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解决了煤炭清洁利用的难题。"王双印教授解释道,"我们不仅获得了高纯度氢气,还能将煤中的硫、氮等杂质转化为可回收利用的化工原料。"目前,该技术已在实验室完成1000小时连续运行测试,即将进入工业示范阶段。

氢能产业迎来爆发期

随着多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我国氢能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统计,2023年全国氢能相关专利申报量同比增长65%,投资规模突破千亿元。特别是在绿氢制备、储运和应用环节,中国企业正逐步掌握核心技术。

"制氢技术的突破只是开始。"中国氢能联盟专家表示,"接下来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成本、扩大应用场景。"预计到2030年,我国氢能产业规模将达到万亿元级别,创造数百万就业岗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技术突破大多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正在释放巨大能量。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当实验室的智慧遇上产业的需求,就能碰撞出改变世界的火花。"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