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测暗物质、寻找宜居行星……《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提出5大科学主题

2025-09-20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产业] | 热度[ 0]


国家航天局发布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这份历时三年编制的规划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未来27年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五大科学主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包括暗物质探测、系外宜居行星搜寻等前沿领域。这份规划不仅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雄心,更将推动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边界。根据规划,我国将陆续启动觅音计划——通过空间红外探测寻找系外宜居行星,鸿蒙计划——构建空间引力波探测网络,以及哪

国家航天局发布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这份历时三年编制的规划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未来27年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五大科学主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包括暗物质探测、系外宜居行星搜寻等前沿领域。这份规划不仅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雄心,更将推动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边界。

根据规划,我国将陆续启动"觅音计划"——通过空间红外探测寻找系外宜居行星,"鸿蒙计划"——构建空间引力波探测网络,以及"哪吒计划"——开展太阳系边际探测。这些项目将与国际现有空间探测计划形成互补,共同推进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负责人表示:"这是中国首次制定如此长周期的空间科学规划,体现了国家对基础科学研究的高度重视。我们不仅要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更要回答人类共同关心的科学问题。"

探测暗物质、寻找宜居行星……《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提出5大科学主题-1

数据治理:社会治理的硬核"神器"

说到空间科学,很多人可能觉得离日常生活很遥远。但实际上,这些探索产生的海量数据正在成为社会治理的"硬核神器"。就拿寻找系外行星来说,每台空间望远镜每天都能产生数TB的数据,如何处理这些数据本身就是一场技术革命。

现在各城市都在搞"城市大脑",其实这些技术很多都源自空间数据处理。比如通过卫星遥感监测环境污染,通过导航卫星优化交通流量,甚至天气预报也离不开气象卫星数据。这些技术的底层逻辑,都是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

更厉害的是,空间科学要求的数据处理精度极高。像探测暗物质这种项目,需要在数以亿计的宇宙射线事件中找出可能存在的暗物质信号。这种极端条件下的数据处理技术,反过来又推动了医疗影像、金融风控等领域的发展。所以说,空间科学不仅探索宇宙,也在悄悄改变我们的生活。

银河系中,为何只有我们地球上有人?

这个问题听起来像哲学命题,但其实是空间科学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银河系中至少有1000亿颗恒星,理论上宜居行星应该不少,为什么我们至今没有发现外星文明?新的空间规划就是要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得明确什么是"宜居"。不是有水和空气就行,还要看行星的磁场强度能不能抵挡宇宙辐射,地质活动是否稳定,甚至所在恒星系的位置是否合适。我们的地球其实很幸运:处在银河系的"宜居带",离银河中心不远不近,避免了过多宇宙射线的伤害;太阳也是个稳定的恒星,不会突然爆发毁灭生命。

规划中提到的"觅音计划"就是要系统性地搜寻类地行星。通过发射空间红外望远镜,直接观测系外行星的大气成分,寻找氧气、甲烷等生命迹象。如果能在其他行星上发现生命,哪怕只是微生物,都将彻底改变人类对自身在宇宙中地位的认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发展领域

配合空间科学规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调整了重点支持方向。未来五年将重点支持空间天文、行星科学、空间物理等基础研究领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年轻科研人员的支持力度大幅提升。

基金委设立了"空间科学青年项目",专门支持35岁以下青年学者开展创新研究。申请方式也很特别,不要求预实验结果,只看科学想法是否足够创新。这种"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机制,正在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投身空间科学研究。

基金委还加强了国际合作项目的支持。比如中美空间科学合作基金、中欧空间科学联合实验室等,都是要集全球智慧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毕竟探索宇宙是全人类的事业,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

这份27年规划展现了中国航天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决心。也许到2050年,我们真能找到第二个地球,或者揭开暗物质的秘密。想想就让人激动,不是吗?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