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接力描绘非遗传承新图景 非遗影像展映活动进校园

2025-09-05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汽车] | 热度[ 0]


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正在全国多所高校悄然上演。这不是普通的电影放映,而是一次非遗与现代青春的深度对话。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的“非遗影像展映活动”陆续走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30余所高校,通过影像的力量,让年轻一代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活动以“青春接力,非遗新图景”为主题,精选了50余部非遗纪录片,涵盖传统技艺、民俗表演、手工艺制作等多个领域。影像中,陕西皮

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正在全国多所高校悄然上演。

这不是普通的电影放映,而是一次非遗与现代青春的深度对话。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的“非遗影像展映活动”陆续走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30余所高校,通过影像的力量,让年轻一代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活动以“青春接力,非遗新图景”为主题,精选了50余部非遗纪录片,涵盖传统技艺、民俗表演、手工艺制作等多个领域。

青春接力描绘非遗传承新图景 非遗影像展映活动进校园-1

影像中,陕西皮影戏的老艺人们指间翻飞,光影交错间演绎着千年故事;苏州绣娘手中的针线犹如画笔,一针一线绣出江南水乡的温婉与灵动;贵州侗族大歌的传承人们用多声部的自然和声,唱出了山野间的原始生命力。这些画面不仅记录了非遗的现存状态,更捕捉了文化传承中的温度与情感。

“让年轻人爱上非遗,不能靠说教,要靠体验和共鸣。” 活动策划人、中国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李波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据他介绍,此次展映特意选择了许多以年轻传承人为主角的纪录片,比如90后紫砂艺人如何将现代审美融入传统制壶工艺,00后京剧新秀在练功房里的汗水与梦想。这些青春面孔的出现,让观影的大学生们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原来非遗不只是‘老古董’,它也可以很酷很年轻!”一位来自浙江大学的大二学生感叹道。

青春接力描绘非遗传承新图景 非遗影像展映活动进校园-2

活动的互动环节更是精彩纷呈。在四川大学的展映现场,非遗传承人带着羌绣工具走进教室,手把手教同学们基础针法;在中国美术学院的专场,学生们甚至体验了传统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这种“可感、可触、可试”的沉浸式体验,让非遗从银幕上的影像变为手中的真实。

非遗与青春的碰撞,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数据显示,近年来年轻人对非遗的关注度正在显著提升。某短视频平台上,“非遗”相关话题的播放量超过100亿次,其中80%的创作者和60%的互动用户年龄在18至30岁之间。不少大学生在观影后主动搜索非遗知识,甚至有人表示考虑将非遗保护作为未来的职业方向。

“非遗的传承不能仅靠博物馆式的保存,更需要活态传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非遗研究专家陈丹青指出,“年轻人用他们的视角和方式重新解读非遗,这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路径。有些学生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做出了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当代审美的作品。”

非遗传承仍面临诸多挑战。老一辈传承人逐渐老去,年轻一代面临就业压力与兴趣培养的双重难题。如何让非遗从“高冷”的文化符号变为“可亲近”的生活选项?校园展映活动提供了一个思路:通过情感连接和价值重塑,让非遗“年轻化”。

这是一次文化的寻根之旅,也是一次青春的创意实验。

随着展映活动的持续深入,更多高校加入了这场文化接力。主办方计划未来将活动扩展到全国百所高校,并开设非遗工作坊、传承人讲座等衍生,让非遗真正走进年轻人的学习和生活。

非遗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青春的灵感源泉。当皮影戏遇上动画设计,当传统刺绣邂逅时尚潮流,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正在校园里悄然发生。正如一位参与活动的大学生所说:“我们不是简单地继承传统,而是在对话中寻找新的表达。”

或许,这就是非遗传承最动人的新图景——青春与古老握手,创意与传统共生。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