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1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城市] | 热度[ 0]
“我提前一个月订的机票,临时有事想改签,结果被告知要支付原票价70%的手续费,这合理吗?”北京的王女士在社交媒体上无奈地吐槽。这不是个例,近年来,机票退改签政策的高门槛和模糊条款,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感到“踩坑”。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2年航空服务投诉分析报告,机票退改签问题已成为航空消费投诉的重灾区,占比高达42.3%。许多消费者反映,航空公司和第三方平台在退改签政策上设置重重障碍,退票费
“我提前一个月订的机票,临时有事想改签,结果被告知要支付原票价70%的手续费,这合理吗?”北京的王女士在社交媒体上无奈地吐槽。这不是个例,近年来,机票退改签政策的高门槛和模糊条款,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感到“踩坑”。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2年航空服务投诉分析报告,机票退改签问题已成为航空消费投诉的重灾区,占比高达42.3%。许多消费者反映,航空公司和第三方平台在退改签政策上设置重重障碍,退票费动辄高达票价的50%-80%,甚至有些特价机票“一律不退不改”。这种“一刀切”的政策,让消费者在突发情况下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退改签政策“陷阱”重重
退改签政策的不透明和苛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额手续费:多数航空公司在退改签时收取高额费用,尤其是特价机票。某廉价航空公司的经济舱特价票,退票费为票价的80%,改签费为50%。这意味着,消费者花1000元买的机票,退票只能拿回200元。
2. 模糊的条款说明:许多消费者在购票时并未仔细阅读退改签政策,而航空公司或平台往往将这些条款放在不显眼的位置。一些平台用小字标注“特价票不支持退改”,导致消费者在匆忙购票时忽略这一重要信息。
3. 时间限制苛刻:退改签政策通常设有严格的时间限制。部分航空公司规定,起飞前24小时内退票,手续费更高;而有些平台甚至规定“起飞后不予退改”。这种时间压力让消费者在突发情况下难以灵活应对。
消费者维权困难
面对不合理的退改签政策,消费者维权往往举步维艰。李先生在尝试退票时,被平台告知“不符合退改条件”,多次沟通无果后,他向消协投诉,但处理周期长达一个月,最终仅退回部分款项。“维权成本太高了,时间、精力都耗不起,”李先生感叹道。
法律专家指出,航空公司的退改签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市场规律,但过高的手续费可能涉嫌“霸王条款”。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等方式排除或限制消费者权利。由于航空行业的特殊性,相关监管政策尚不完善,导致消费者在维权时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行业回应与社会反响
针对消费者的不满,部分航空公司作出了回应。某国有航空公司表示,正在优化退改签政策,未来将推出“灵活退改”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这类产品通常需要消费者额外支付费用,被网友调侃为“花钱买安心”。
社交媒体上,关于机票退改签的讨论热度不减。话题“机票退改签有多坑”在微博上阅读量超过1亿次,许多用户分享了自己的“踩坑”经历。一位用户写道:“下次买机票一定要看清条款,不然一不小心就损失惨重。”
未来展望:政策监管与消费者意识提升
业内人士认为,解决机票退改签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监管部门应出台更细致的政策,明确退改签手续费的上限,防止航空公司“漫天要价”;消费者在购票时应提高警惕,仔细阅读退改签条款,选择灵活性较高的机票产品。
中国民航局表示,正在研究制定更加公平合理的退改签规则,预计未来一年内会有相关政策出台。一些第三方平台也开始推出“退改签保险”服务,消费者只需支付少量费用,即可享受更灵活的退改签权益。
机票退改签政策的苛刻问题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但随着监管的加强和消费者意识的提升,这一现象有望逐步改善。对于消费者而言,购票时多一份谨慎,就能少一份“踩坑”的风险。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