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新技术 为文化传承创新注入青春之力

2025-07-16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科技] | 热度[ 0]


“95后”非遗传承人用短视频让千年技艺“出圈”---正文:在浙江杭州的一间工作室里,25岁的苏小雨正对着手机镜头展示一项已有千年历史的技艺——缂丝。她的手指在细如发丝的丝线间穿梭,织机上逐渐浮现出一幅精美的花鸟图案。这段不到一分钟的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上获得了超过50万的点赞,评论区挤满了年轻人的惊叹:“原来这就是‘织中之圣’!”“想学!收徒弟吗?”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当传统文化传承面临“后继无

“95后”非遗传承人用短视频让千年技艺“出圈”

---

正文:

在浙江杭州的一间工作室里,25岁的苏小雨正对着手机镜头展示一项已有千年历史的技艺——缂丝。她的手指在细如发丝的丝线间穿梭,织机上逐渐浮现出一幅精美的花鸟图案。这段不到一分钟的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上获得了超过50万的点赞,评论区挤满了年轻人的惊叹:“原来这就是‘织中之圣’!”“想学!收徒弟吗?”

拥抱新技术 为文化传承创新注入青春之力-1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当传统文化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时,一群像苏小雨这样的年轻非遗传承人,正用短视频、直播、AI绘图等新技术,为古老技艺注入“青春之力”。

---

当“Z世代”遇上千年非遗

苏小雨的走红并非偶然。2020年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她选择回到家乡,跟随外婆学习家族传承的缂丝技艺。“第一次接触缂丝时,我也觉得枯燥——坐一整天只能织出几厘米。”她回忆道。转折点发生在一次偶然的尝试:她把制作过程配上流行音乐发到网上,没想到播放量一夜破百万。

她的账号已积累80万粉丝,最火的一条视频展示了用缂丝还原千里江山图局部,获央视转发。更让她惊喜的是,通过直播带货,单价上万元的缂丝包每年能卖出上百件,“买家90%是25-35岁的年轻人”。

---

技术赋能:从“活下来”到“潮起来”

像苏小雨这样的案例正在全国涌现:

- 在四川,95后羌绣传承人用AR技术让绣品“动起来”,扫描图案就能看到民族传说动画;

- 在苏州,00后团队开发“AI苏绣设计助手”,输入关键词就能生成传统纹样;

- 抖音数据显示,2023年非遗类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158%,00后创作者占比达34%。

“技术降低了体验门槛。”清华大学非遗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陈岸瑛指出,“过去学刺绣要先练三年基本功,现在年轻人通过短视频‘碎片化学习’,反而更容易产生兴趣。”

---

争议与挑战:流量能否解决根本问题?

热潮背后亦有隐忧。部分老匠人批评:“这些花哨玩法丢了手艺的魂。”苏州缂丝大师周建明坦言:“直播卖的多数是简化版产品,真正的‘通经断纬’技法需要十年苦功。”

另一个现实是变现难题。尽管苏小雨账号年收入超百万,但她算了一笔账:“团队运营成本占六成,真正用于技艺传承的不足两成。”更严峻的是,全国1973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70岁以上占比过半,而年轻人全职从事非遗的仍属凤毛麟角。

---

构建“新师徒制”生态

面对挑战,一些创新模式正在探索:

1. “非遗+职业教育”:苏州工艺美院开设“短视频运营”必修课,学生非遗作品直接对接电商平台;

2. “云工坊”计划:抖音联合中国非遗协会推出线上大师课,吸引3.2万年轻人报名;

3. 跨界联名:某汉服品牌与苗银技艺合作推出的耳机壳,首发当日售罄。

“既要‘流量输血’,更要‘创新造血’。”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研究院院长曹秋石建议,“可以借鉴日本‘人间国宝’制度,对创新传承者给予官方认证。”

---

在苏小雨的工作室里,摆放着她最新作品——用缂丝技法织就的“元宇宙”主题挂画。传统纹样与像素风格奇妙融合,恰如这个时代的文化传承:古老技艺必须长出新的翅膀,才能飞向更远的未来。正如一位网友的留言:“他们织的不是丝线,是连接千年的Wi-Fi信号。”

(注:文中人物均为化名,数据来自2023中国非遗消费趋势报告)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