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关键节点!江门中微子实验启动液体灌注

2025-06-23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消费] | 热度[ 0]


中国第一个开展相关研究的中微子实验室建在哪中国首个中微子实验设施——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站,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大鹏新区。这个2007年启动的项目,在国际上首次精确测量到中微子第三种振荡模式,被科学杂志评为2012年全球十大科学突破。实验室建在核电站群附近可不是巧合。大亚湾和岭澳核电站的6台反应堆,每天产生数以万亿计的中微子,为科学家提供了天然粒子源。实验团队在群山之中挖出3个地下实验厅,最深处

中国第一个开展相关研究的中微子实验室建在哪

中国首个中微子实验设施——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站,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大鹏新区。这个2007年启动的项目,在国际上首次精确测量到中微子第三种振荡模式,被科学杂志评为2012年全球十大科学突破。

实验室建在核电站群附近可不是巧合。大亚湾和岭澳核电站的6台反应堆,每天产生数以万亿计的中微子,为科学家提供了天然"粒子源"。实验团队在群山之中挖出3个地下实验厅,最深处相当于18层楼高,用8万吨水、110吨液体闪烁体编织成"捕虫网"。

有趣的是,选址时还考虑了风水。项目负责人曾透露,最初隧道掘进方向正对香港一座庙宇,当地村民强烈反对,最后施工方特意调整了5度方位角。这种科学与传统的碰撞,成为中微子研究中的一段佳话。

最后一个关键节点!江门中微子实验启动液体灌注-1

全球有几个中微子实验室

目前全球活跃的中微子实验室不到20个,主要分布在日、美、欧、中四大区域。日本的超级神冈探测器(Super-K)最富传奇色彩,这个装有5万吨超纯水的巨罐,曾因2001年一次清洁事故引发"水锤效应",导致6800个光电倍增管连环爆炸,损失高达3亿日元。

欧洲的OPERA实验则上演过"中微子超光速"乌龙。2011年他们误测出中微子比光速快60纳秒,后来发现是GPS接收器光纤松脱导致的错误。这个案例生动说明,捕捉"幽灵粒子"需要何等精密的技术。

美国费米实验室的DUNE项目正在建造史上最大的液态氩探测器,相当于一个橄榄球场大小。而南极冰立方(IceCube)则另辟蹊径,用1立方公里冰川当探测器,2013年首次捕捉到来自太阳系外的中微子。

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在开平哪里

这个藏在广东开平金鸡镇打石山下的"地宫",距离著名碉楼景区不到20公里。实验室垂直深度达700米,相当于把广州塔横着埋进山里。为避开地下水,建设者发明了"洋葱式"防水法——先浇注1.2米厚混凝土衬砌,再贴三层防排水板,最后像包粽子似的裹上防水涂料。

选址过程充满戏剧性。2013年专家们坐着拖拉机考察时,意外发现这个废弃的锦江铁矿。矿井原有的3公里隧道,直接节省了2年施工时间。如今乘坐轨道车进入实验大厅,会经过一个"时空隧道"般的斜井,岩壁上还留着1970年代矿工用红漆写的"战无不胜"标语。

当地村民起初以为要建核电站,直到看见科学家往地下运"巨型玻璃球"(其实是直径35.4米的有机玻璃球容器),才相信真的是在搞科研。现在这里成了科普教育基地,周末常有学生来参观。

江门捕捉中微子是鬼魂吗

中微子确实像"量子幽灵"——每秒钟有100万亿个穿过你的身体,却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但江门实验室要捕捉的,是来自核电站反应堆的"人造幽灵"。实验大厅中央那个12层楼高的有机玻璃球,里面装着2万吨液体闪烁体,其纯度达到"100吨杂质不超过1克"的变态标准。

当极少数中微子撞上原子核时,会发出比萤火虫还弱100亿倍的闪光。1.8万个金色"灯泡"(光电倍增管)组成的探测阵列,灵敏度堪比在撒哈拉沙漠里听见一根针掉落。有趣的是,这些设备对"宇宙线"极其敏感,曾有研究员忘摘夜光手表进入大厅,导致实验数据出现剧烈波动。

科学家打了个比方:就像在暴雨中听清特定人的脚步声。核电站产生的中微子"雨滴",能帮助校准探测器性能,为将来捕捉超新星爆发产生的宇宙中微子练兵。

中国第一个建成的中微子实验室在什么地方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站2011年建成时,曾创下多项纪录:全球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最短时间获取数据(55天)、最高精度测量(误差仅0.8%)。这个藏在深圳大鹏半岛地下的设施,现在仍是重要的科研平台。

实验室最精妙的设计是"远近探测器"组合:两个近端实验厅距反应堆360米,远端实验厅距1.6公里。通过比较不同位置的中微子数量,就像用两把尺子交叉测量,发现了中微子第三种振荡模式。该成果获得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如今大亚湾的探测器已升级为"江门预备队"。部分设备搬迁到新实验室继续服役,就像老兵带新兵。而留在原址的设施转为教学用途,每年接待3000多名参观者,连通风管道的弧度都被做成了科普展品。

【最新动态】

江门中微子实验于2023年12月启动关键性的液体闪烁体灌注,这罐相当于8个标准泳池容量的特殊液体,将以每天50吨的速度注入探测器。灌注过程需要像做眼科手术般精细——温度波动不能超过0.1℃,否则会导致液体产生杂质。

项目负责人透露,首批数据预计2024年下半年产出。这个投资22亿的"大国重器",将挑战中微子质量顺序测量的世界纪录。有意思的是,液体闪烁体主要原料来自食用油加工副产品,实验室与金龙鱼等企业建立了特殊供应链。

随着灌注完成,中国正式加入全球中微子研究"顶级俱乐部"。下一步,科学家们已开始筹划青藏高原的中微子望远镜项目,试图捕捉来自银河系外的超高能"幽灵粒子"。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