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6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汽车] | 热度[ 0]
春节将至,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重要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在选购年货时要特别警惕金包银首饰和保健食品的消费陷阱。这份发布于1月25日的消费警示,直指春节期间常见的消费欺诈行为,为消费者保驾护航。中消协发布春节消费提示:低价≠实惠 享受物美价廉还需避开这些坑价格便宜不一定就是实惠,中消协在最新发布的消费提示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临近春节,各大商场、电商平台纷纷推出促销活动,但消费者需要擦亮眼睛,
春节将至,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重要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在选购年货时要特别警惕"金包银"首饰和保健食品的消费陷阱。这份发布于1月25日的消费警示,直指春节期间常见的消费欺诈行为,为消费者保驾护航。
"价格便宜不一定就是实惠",中消协在最新发布的消费提示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临近春节,各大商场、电商平台纷纷推出促销活动,但消费者需要擦亮眼睛,避免掉入"低价陷阱"。
以"金包银"首饰为例,一些商家打着"低价黄金"的旗号,实际上销售的是表面镀金、内部为银或其他金属的产品。这类商品往往标价远低于市场黄金价格,吸引了不少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者。但专家指出,这类首饰不仅保值性差,长期佩戴还可能因镀层脱落导致皮肤过敏。
保健食品市场同样鱼龙混杂。中消协调查发现,部分商家利用春节送礼需求,将普通食品包装成"神奇保健品",夸大宣传其功效,价格却翻了几番。更有甚者,一些非法添加药物成分的"保健品"混入市场,对消费者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消费者要树立'一分钱一分货'的正确消费观。"中消协相关负责人表示,"特别是春节期间,更要警惕各种打着'特价''限量'旗号的促销手段。"
据中消协统计,去年春节期间,金包银"首饰和保健食品的投诉量同比增加了35%,其中大部分都与虚假宣传和产品质量问题有关。这些投诉案例中,近六成消费者都是被低价吸引而购买,事后才发现产品与宣传严重不符。
专家建议,消费者在购买贵重物品和保健食品时,一定要选择正规渠道,索要正规发票,并仔细查看产品标识和认证信息。对于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的商品,更要保持警惕,避免因小失大。
"金包银"首饰猫腻多 购买需谨慎
"金包银"首饰成为今年中消协重点警示的对象。这类产品通常外表金黄亮丽,标注为"足金"或"千足金",实则只是在银或其他金属表面镀了一层薄金。由于镀金层很薄,佩戴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褪色、变黑等问题。
北京市黄金珠宝检测中心专家王明告诉记者:"真正的黄金首饰会根据国际金价定价,价格相对透明。如果遇到价格明显偏低的情况,消费者就要提高警惕了。"他建议,购买黄金首饰一定要到正规金店,并要求出具权威机构的鉴定证书。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不法商家还会在首饰重量上做手脚。消费者李女士就遭遇过这样的陷阱:"去年春节给妈妈买了一条'金项链',标重10克,打折后只要2000多元。后来去检测才发现,实际含金量只有0.5克,其他都是银和铜。"
中消协提醒,购买黄金首饰时要"三看":一看商家是否具备正规经营资质;二看产品是否有明确标注含金量;三看是否提供正规检测证书和发票。消费者也可以通过简单的测试初步判断,如用磁铁吸附(真金不会被磁铁吸引)、观察色泽变化等。
保健食品乱象丛生 别被"神奇功效"忽悠
春节是保健食品销售的高峰期,也是问题频发的时期。中消协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主要存在三类问题保健食品:一是普通食品冒充保健食品;二是非法添加药物成分;三是虚假夸大宣传功效。
"很多所谓的'保健品'其实连保健食品的'蓝帽子'标识都没有,就是普通食品。"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张华指出,"但商家通过包装设计和宣传话术,让消费者误以为具有特殊功效。"
更严重的是非法添加问题。一些号称能够"快速降糖""速效减肥"的产品,往往偷偷添加了西药成分。北京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去年抽检发现,近15%的"保健食品"存在非法添加现象,这对不知情的消费者构成了严重健康风险。
中消协特别提醒老年消费者要提高警惕。数据显示,老年人是保健食品欺诈销售的主要受害群体。不法分子常通过"健康讲座""免费体检"等方式,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关注实施推销。
"我父亲去年花了2万多元买了一大堆'保健品',后来发现都是普通食品。"北京市民刘先生无奈地说,"商家声称能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老人就信以为真了。"
消费维权有技巧 保留证据是关键
如果不幸遭遇消费陷阱,消费者该如何维权?中消协给出了专业建议:
要保留好所有购物凭证,包括发票、收据、产品包装等。如果发现产品存在问题,要及时拍照、录像固定证据。对于网购商品,还要保存好交易记录和聊天记录。
"很多消费者维权失败,就是因为证据不足。"中消协投诉部主任陈宇表示,"特别是'金包银'首饰纠纷,如果没有检测报告,很难证明商家存在欺诈行为。"
对于争议较大的商品,消费者可以寻求第三方检测机构帮助。目前,全国各地都有正规的黄金检测机构和食品检测机构,检测费用一般在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
如果与商家协商无果,消费者可以通过12315热线、中消协网站等渠道进行投诉。值得注意的是,春节期间各地市场监管部门都会加强值班,确保消费者投诉渠道畅通。
"去年春节期间,我们共受理相关投诉1200余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超过500万元。"陈宇介绍,"但更重要的是提高消费者的防范意识,从源头上减少纠纷发生。"
春节消费要理性 安全快乐过新年
中消协最后提醒,春节消费要量力而行,理性购物。与其盲目追求低价或轻信夸张宣传,不如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和品牌产品。
"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时刻,不要让消费纠纷影响过节心情。"中消协秘书长朱剑桥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消费提示,帮助消费者避开陷阱,过一个安心、舒心的春节。"
专家还建议,春节期间可以多关注中消协和各地方消协组织发布的消费警示。各大电商平台也会在春节期间推出特别保障措施,消费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保障服务。
随着春节临近,消费市场日益活跃。中消协的这份提示来得及时而必要,为消费者提供了实用的购物指南。记住这些建议,相信大家都能避开消费陷阱,开开心心过大年!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