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7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文化] | 热度[ 0]
剧本式营销套路深!专家呼吁严打美托诱导消费乱象---正文:近年来,一种名为美托的新型营销手段悄然兴起,通过精心编排剧本、运用特定话术诱导消费者购买高价产品或服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专家指出,此类营销模式已涉嫌欺诈,呼吁监管部门加强打击力度,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一、美托营销套路揭秘美托一词源自美容托儿,最初指在美容行业为商家拉客的中间人。这一模式已蔓延至保健品、医美、
"剧本式"营销套路深!专家呼吁严打"美托"诱导消费乱象
---
正文:
近年来,一种名为"美托"的新型营销手段悄然兴起,通过精心编排"剧本"、运用特定"话术"诱导消费者购买高价产品或服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专家指出,此类营销模式已涉嫌欺诈,呼吁监管部门加强打击力度,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一、"美托"营销套路揭秘
"美托"一词源自"美容托儿",最初指在美容行业为商家拉客的中间人。这一模式已蔓延至保健品、医美、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业者通常会接受专业的话术培训,按照预设的"剧本"一步步引导消费者上钩。
记者暗访发现,某美容机构的"美托"会伪装成普通顾客,在社交平台发布虚假体验帖,夸大产品效果。当潜在消费者咨询时,便以"亲身经历"为由推荐高价项目,甚至联合商家伪造消费记录和好评。一位曾从事"美托"的匿名人士透露:"我们有一套完整的话术模板,从如何搭讪到如何打消顾虑,每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
二、消费者频陷"套路"陷阱
不少消费者反映,自己曾因轻信"美托"的宣传而蒙受损失。北京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她在某平台看到一款"神奇"减肥产品,号称"一周瘦10斤无副作用"。在"美托"的诱导下,她花费近万元购买,结果不仅没效果,还出现头晕等不良反应。
类似案例屡见不鲜。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共受理美容美发类投诉5.6万件,其中近三成涉及虚假宣传和诱导消费。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美托"已转向中老年群体,利用其信息不对称的弱点实施欺诈。
三、专家呼吁加强监管
面对"美托"乱象,法律专家指出,现行法规对这类行为的界定仍存在模糊地带。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轩表示:"'美托'本质上是一种变相的虚假宣传,但因其隐蔽性强、取证难,给监管带来挑战。"
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已注意到这一现象,正研究制定针对性措施。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建议,平台应承担更多责任,通过技术手段识别和封禁"美托"账号,同时完善消费者投诉渠道。
四、消费者如何防范?
业内人士提醒,面对天花乱坠的宣传,消费者需保持警惕:
1. 核实信息:通过多个渠道查询产品或服务评价,勿轻信单一来源;
2. 理性判断:对"立竿见影""无效退款"等承诺保持怀疑;
3. 保留证据: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是维权的重要依据。
北京市律协消费者权益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葛友山强调:"若发现被诱导消费,可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或直接起诉,最高可主张三倍赔偿。"
五、行业或将面临整顿
随着舆论发酵,多地已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上海某区市场监管局近期查处一起"美托"案件,对涉事企业处以20万元罚款。分析认为,未来相关立法和执法力度将进一步收紧,行业洗牌在所难免。
"这是一个必须刹住的歪风。"中国消费者协会秘书长朱剑桥表示,除了加强监管,还需提升公众认知,形成社会共治局面。
---
从街头拉客到网络"种草","美托"不断变换马甲,但其利用人性弱点的本质未变。在监管利剑落下的同时,每位消费者也应练就"火眼金睛"。毕竟,再精巧的剧本,也敌不过清醒的头脑。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精选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