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7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电商] | 热度[ 0]
平安银行领衔!多家银行年内狂甩不良资产,转让金额超90亿引关注---正文:一、事件背景: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潮再起2023年,随着经济复苏步伐的加快,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也进入新一轮高峰期。包括平安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在内的多家股份制银行密集发布不良资产转让公告,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平安银行拟转让的不良资产包金额超过90亿元,成为年内规模最大的单笔转让案例之一。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近年来,受宏观经济波
平安银行领衔!多家银行年内狂甩不良资产,转让金额超90亿引关注
---
正文:
一、事件背景: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潮再起
2023年,随着经济复苏步伐的加快,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也进入新一轮高峰期。包括平安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在内的多家股份制银行密集发布不良资产转让公告,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平安银行拟转让的不良资产包金额超过90亿元,成为年内规模最大的单笔转让案例之一。
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近年来,受宏观经济波动、部分行业风险暴露等因素影响,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持续攀升。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3.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约5%。在此背景下,加快不良资产处置、优化资产质量成为银行的重要任务。
二、平安银行90亿转让案:细节与动机
平安银行此次拟转让的不良资产包涉及多个行业,包括房地产、制造业和零售业等。据内部人士透露,该资产包中房地产类不良贷款占比超过50%,这与近年来房地产行业风险集中暴露的趋势相符。
“转让不良资产是银行主动管理风险的重要手段。”某股份制银行风控部门负责人表示,“通过批量转让,银行可以快速回收资金,同时减少不良贷款对资本充足率的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银行此次转让采取了“资产包+收益权”的组合模式,即不仅转让债权本身,还包括未来可能的回收收益。这种模式在近年来的不良资产市场中逐渐流行,被认为能够提高资产包的吸引力和成交价格。
三、行业趋势:转让规模创新高,AMC积极参与
平安银行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发布不良资产转让公告超过200宗,涉及金额近200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30%。
在这一过程中,资产管理公司(AMC)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华融、中国信达等四大AMC以及地方AMC纷纷加大收购力度。某AMC业务负责人透露:“今年我们明显感觉到银行转让意愿增强,资产包质量也有所提升,部分项目甚至出现竞价抢购的情况。”
市场分析认为,AMC的积极参与与政策支持密不可分。2022年底,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引导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聚焦主业积极参与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指导意见,明确鼓励AMC加大对不良资产的收购处置力度。
四、市场反应:投资者谨慎乐观,部分资产包溢价成交
尽管转让规模庞大,但市场反应呈现出分化态势。以房地产类不良资产为例,核心城市的商业地产项目备受青睐,部分资产包甚至出现10%以上的溢价成交;而三四线城市的住宅类项目则普遍遇冷,多数以底价成交或流拍。
“投资者现在非常理性,会对每个资产包做详细的尽调。”某私募基金不良资产投资经理表示,“我们更关注有明确还款来源或抵押物充足的项目,纯粹的信用类不良贷款几乎无人问津。”
这种分化也反映在价格上。数据显示,2023年银行业不良资产平均转让折扣率约为40%,较2022年下降5个百分点。业内人士指出,这既反映了市场风险偏好的变化,也说明银行在定价上更加务实。
五、政策导向:监管鼓励市场化处置,防范系统性风险
监管部门对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持积极支持态度。央行在最新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明确表示,将“继续推动银行业多渠道补充资本,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
监管也强调要防范处置过程中的风险传导。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指出:“银行在转让不良资产时,必须做好信息披露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避免风险不当转移。”
这种政策导向下,不良资产证券化(NPL securitization)等创新工具重新活跃。2023年上半年,全市场共发行NPL证券化产品12单,规模超过300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
六、专家观点:处置加速有利银行业轻装上阵
多位行业专家认为,当前的不良资产处置潮对银行业长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就像给银行做‘排毒’。”某券商银行业首席分析师表示,“虽然短期内可能影响利润表现,但长期看有利于银行轻装上阵,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指出,此轮处置有两大特点:一是市场化程度高,价格由供需决定;二是参与者多元化,除传统AMC外,私募基金、外资机构等都积极参与。“这种良性竞争有利于形成更加成熟的不良资产市场。”
七、未来展望:下半年或迎更大规模转让潮
随着年关临近,业内普遍预期不良资产转让将进一步加速。某国有大行资产负债部人士透露:“我们行已经制定了四季度的转让计划,规模可能比前三季度总和还要大。”
这种预期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银行通常会在年底前集中处置不良资产以优化年度报表;二是部分银行的特殊资产处置部门面临年度考核压力。
市场人士预计,2023年全年银行业不良资产转让规模有望突破500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房地产类不良资产仍将是主要组成部分,但制造业和零售业的不良贷款占比可能上升。
八、投资者建议:关注区域与行业分化,谨慎选择标的
对于有意参与不良资产投资的机构和个人,专家提出三点建议:
1. 聚焦区域:优先考虑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活力强的区域资产;
2. 精选行业:避开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关注有政策支持的领域;
3. 重视法律尽调:特别关注抵押物法律状态和诉讼进展。
“不良资产投资是门技术活。”某资深投资人总结道,“现在的市场环境下,捡漏的机会越来越少,专业能力越来越重要。”
九、市场化处置助力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多家银行密集转让不良资产的背后,是中国银行业主动化解风险、提升经营质量的积极行动。随着市场化处置机制的不断完善,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单个银行的资产质量改善,更能促进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正如一位监管人士所说:“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句话在不良资产处置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随着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银行业不良资产压力有望逐步缓解,但市场化、法治化的处置思路将长期坚持。
这是一个值得所有市场参与者密切关注的趋势。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