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3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电商] | 热度[ 0]
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05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可以说是这个品牌节目走向成熟的关键一年。那年获奖者中,有坚守深山邮路37年的王顺友,他的故事特别打动人。这个四川凉山的苗族邮递员,每年有330天独自走在海拔4000多米的雪线上,全程往返360公里,相当于每年走一次长征。最神奇的是,他投递的邮件准确率保持100%,连包装破损的邮件都能用油布重新包好。记得颁奖典礼上,白岩松问他为什么能坚持这
2005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可以说是这个品牌节目走向成熟的关键一年。那年获奖者中,有坚守深山邮路37年的王顺友,他的故事特别打动人。这个四川凉山的苗族邮递员,每年有330天独自走在海拔4000多米的雪线上,全程往返360公里,相当于每年走一次长征。最神奇的是,他投递的邮件准确率保持100%,连包装破损的邮件都能用油布重新包好。记得颁奖典礼上,白岩松问他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王顺友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说:"山里乡亲等信的样子,就像等亲人一样。"这句话当时让现场很多观众抹眼泪。同届获奖的还有在非典一线牺牲的护士长叶欣、捐肾救母的田世国等。这些普通人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平凡中的伟大"。
那年评选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细节,节目组原本担心王顺友不善言辞会影响节目效果,结果发现他自带一种天然的感染力。他展示的邮包里总是装着三样宝贝:雨衣、火柴和盐巴。火柴是为了在野外生火取暖,盐巴是给路上遇到的骡马补充体力。这些细节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量。据说节目播出后,当地邮政局收到上百封想跟着王顺友走邮路的志愿者来信,甚至有个北京的大学生暑假专门跑去体验,结果走了不到十分之一的路程就中暑了。这件事反而更让人体会到,37年风雨无阻是多么不容易。
2006年的颁奖典礼我记得特别清楚,是2007年2月8日在央视一号演播厅录制的,3月初才播出。那年有个特别催泪的获奖者叫黄舸,这个患有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湖南少年,当时已经生命垂危,还是坚持和父亲用三轮摩托车走遍全国,当面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好心人。在颁奖现场,他坐在轮椅上说:"能来到这个舞台,说明我还活着,这就是奇迹。"台下好多明星嘉宾都哭得妆都花了。
同届获奖的还有在贵州深山教了22年书的陆永康老师,他双腿残疾,跪着讲课跪坏了20多双自制的"船鞋";还有在青岛救人牺牲的河南民工李学生,他跳进冰海救人的视频后来在网络上刷屏。说实话,那年评选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普通劳动者占比特别高,10个获奖者里有6个都是基层工作者。我记得节目组后来透露,那年收到的推荐信创了纪录,光电子邮件就收了12万封,还有好多观众把推荐材料直接寄到央视门口,保安室都快成临时仓库了。
说到感动中国的人物谱系,简直就像一部中国社会的精神年鉴。从2002年开办到现在,差不多有200多位获奖者,每个人都是一本值得细读的书。比如早期的牛玉儒、任长霞这些人民公仆,中期的丛飞、白芳礼这些爱心人士,近几年的张桂梅、毛相林这些脱贫攻坚代表。这些人有个共同特点:他们做的事都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用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在坚持。
我特别想提几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比如2004年的获奖者徐本禹,这个华中农业大学的高材生,当年放弃读研去贵州狗吊岩村支教,最初连当地话都听不懂,后来居然学会了用苗语教数学。还有2010年的"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为了春节前给农民工发工资,哥哥在赶路途中遭遇车祸身亡,弟弟忍着悲痛继续完成发薪承诺。这些故事之所以能穿越时间打动人心,是因为它们展现了人性最闪光的部分。
这三年的颁奖词特别有意思,能看出文风的变化。2005年给王顺友的颁奖词现在看都很经典:"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薪。"这段文字把平凡岗位写出了史诗感。
2006年给黄舸的颁奖词更抒情:"生命的倒计时,滴答滴答,扯动人们的心弦。人生路上,他是阳光少年。"而2007年给钱学森的颁奖词则充满敬意:"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这些颁奖词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不是简单堆砌赞美词,而是抓住每个人最独特的生命印记。据说撰稿团队每次都要研读几十万字的素材,有时为了一个词的准确性要争论好几天。
其实每年十大人物的构成都很有讲究,基本形成了"基层劳动者+行业精英+特殊贡献者"的黄金比例。比如通常会有两三位像王顺友这样的普通岗位坚守者,两三位科教文卫领域的专家,一两位见义勇为的平民英雄,再加上个别群体代表。这种结构既保证了代表性,又展现了社会的多元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年份会出现"双黄蛋",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后就特别评选了抗震救灾群体。而且评选标准也在与时俱进,早期更侧重个人品德,后来逐渐加入生态文明、科技创新等时代元素。比如2020年评选的抗疫医务人员群体,就反映了特殊时期的集体英雄主义。不过无论时代怎么变,核心始终没变——那些甘于奉献、坚守信念的普通人,永远是这个舞台最闪亮的主角。
这条走了37年的邮路,最终通过感动中国的舞台,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平凡岗位上的不凡坚守。王顺友的故事之所以能穿越时间依然动人,或许正是因为它提醒我们:在这个追逐速成的时代,依然有人用最原始的方式,诠释着什么叫"使命必达"。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