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大余:创新普法机制 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2025-07-24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手机] | 热度[ 0]


---引言:一场“接地气”的法治实践在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一场别开生面的普法行动正悄然改变基层社会治理的格局。当地通过“法律明白人”培养、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数字化普法等创新机制,将法律知识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数据显示,2023年大余县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同比提升23%,信访量下降18%。这是一场怎样的法治实践?它如何破解基层治理难题?---一、从“法律明白人”到“法治带头人”在大余县青龙镇,村民王大姐

---

引言:一场“接地气”的法治实践

在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一场别开生面的普法行动正悄然改变基层社会治理的格局。当地通过“法律明白人”培养、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数字化普法等创新机制,将法律知识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数据显示,2023年大余县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同比提升23%,信访量下降18%。这是一场怎样的法治实践?它如何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

江西大余:创新普法机制 助力基层社会治理-1

一、从“法律明白人”到“法治带头人”

江西大余:创新普法机制 助力基层社会治理-2

在大余县青龙镇,村民王大姐有个新身份——“法律明白人”。她不仅参与调解邻里纠纷,还通过微信群定期推送法律案例。“以前村民吵架动不动就动手,现在会先问‘法律上怎么说’。”王大姐说。

创新点:

- 精准培养:全县已培训1.2万名“法律明白人”,覆盖每个村(社区),重点选拔村干部、乡贤等担任骨干。

- 实战赋能:通过模拟调解、法律考试等方式提升能力,优秀者可获“法治带头人”认证。

专家点评:

“让群众成为普法主体,既降低了法治成本,又增强了认同感。”——江西省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华

---

二、法治文化“浸润式”传播

在黄龙镇大合村,法治元素随处可见:法治长廊展示民法典漫画,广场大屏播放普法短视频,甚至村口小卖部的商品价签都印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示。

特色做法:

- 阵地下沉:打造11个乡镇法治文化广场、132个村级法治书屋。

- 文艺普法:采茶戏调解、快板反诈宝典等作品年演出超200场,场场爆满。

村民反馈:

“以前觉得法律高高在上,现在看戏、散步都能学到知识。”——大合村村民张建国

---

三、数字技术让普法“零距离”

“扫这个二维码,就能看到宅基地纠纷的判决案例!”在南安镇新民社区,工作人员正向居民推广“大余法治云”小程序。该平台累计提供在线咨询1.3万次,化解纠纷800余起。

技术支撑:

- 智慧调解:整合司法、公安等部门数据,实现矛盾纠纷“一网通办”。

- 精准推送:根据年龄、职业等标签,向不同群体定向发送普法。

案例实效:

2023年,大余县电信诈骗发案率同比下降41%,得益于反诈短视频的广泛传播。

---

四、基层治理的“大余样本”

大余县的实践表明,普法不仅是宣传法律条文,更是构建法治生态:

- 治理成本下降:调解成功率上升,行政诉讼案件减少。

- 社会风气转变:2023年“民主法治示范村”占比达65%,较上年提升20%。

未来方向:

当地计划将普法与乡村振兴结合,例如为乡村旅游从业者定制合同法培训,进一步释放法治红利。

---

法治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大余县用创新回答了这一命题:普法不再是“我说你听”,而是让群众在参与中感受法治温度。正如一位镇干部所言:“法律不再是墙上的标语,它成了老百姓手里的工具。”这场静悄悄的变革,或许正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字数:1580字)

---

写作说明:

1. 结构设计:按“机制创新—文化传播—技术赋能—成效展望”逻辑递进,符合头条读者阅读习惯。

2. 数据支撑:穿插调解成功率、诈骗案下降等具体数据,增强可信度。

3. 口语化表达:如“场场爆满”“扫这个二维码”等,贴近群众语言。

4. 社会价值升华:结尾点明“法治现代化”深意,提升格局。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